红楼中有很多我喜欢、佩服的角色,如晴雯、探春、平儿、妙玉等,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是黛玉,她在场时,便觉得周围人物黯然失色。
初高中老师常说,红楼梦是一个时代悲剧的缩影。我常觉得商讨人的一生时,不应该提时代的好坏,不论什么时代,都孕育出千百般种人,千百种人总会有千百种选择和活法。“沧海一粟”说人是渺小的,有时它却被误读为人是卑微的。人有顺应、妥协的能力,这种能力帮助人回避矛盾和痛苦,所以容易被滥用。我喜欢用双向选择来形容人和时代间的关系,时代是一班人的意志领导另一班人的意志,领导的人制定运行的法则;但人可以卑微,可以不认同不拥护这些法则,可以不活成别人意志喜欢的样子。
我喜欢黛玉,她没有按着那个时代的意志而活,纯粹、自我、真切地去感知自己的心境,寄情诗词,虽也流露悲戚,却处处真性情。她的一生令我敬仰,可也令我叹息,我舍不得一位拥有跌宕的心路历程的女子离去,过了许多年,她的经历、个性、心境仍令人感到熟悉,她的所思所想还常常会引起共鸣,这是因为人性是不容易发生改变的,如今社会成员许多人都正经历黛玉的一些执念。
我们作为社会人活着的时候,需要社会支持体系,黛玉的支持体系是单薄的,她对财物、权势无欲无求,在意的是才情和知音,这两样东西都难得,可对黛玉却像必需品,每每独自寄情诗词已是孤寂落寞的,偏偏超凡脱俗,知音寥寥,宝玉成婚,便茶饭不思,终香消命殒;黛玉执念深,她的活法可以描述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只愿诗词知音永相伴,她不能承受这个体系的崩塌,倘若可以转移注意力,建构其他的支点,或许结局不会那般凄凉。
不少人都有过执着太过的时候,太看重某种东西,一旦失去,便找不到可以抚平伤口的别物,口口相传的很多话有智慧,“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不是说人只能听天由命、消极被动地活着,而是一生里大可以追逐牵挂的、有意义的东西,但若无果,也不要过分伤心。人的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其实不像想象中那般艰难。有时,只是关系一般的旁人也可能提供依靠,帮助分担痛苦。黛玉与宝钗也曾互诉衷肠,与湘云的关系也渐渐升温,有紫娟忠诚相伴,伤心时,其实也可选择和信任的人倾诉;但常常的,她把自己封锁起来,仿佛无人能解她心中苦闷,独自葬花、独自吟诗,有时候还会过度敏感一些话语、一段关系;人如果足够幸运,也许会事事如意,但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有很多不能顺遂心意的事,如果把这些事情看得平凡些,不去与它对抗,只当是生活中的一些考验,看做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有时候会好受很多。
我赞同一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很多时候,人不能或没有耐心体味别人内心的苦闷和痛楚的,无法感同身受甚至觉得大题小做,因为事情不发生在身上,每个人承受力又不同,不能有切肤的感受是常态,这种情况下与人诉说,像是主动地将自己暴露在一个不安全的环境里,若无温暖的回应,悲伤或更甚。与此同时,我也相信另一句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仅是家,人也是。许多人都会低落的时候,但处理方式大不相同。有的人把自己变得麻木,对降临到身上的苦痛不理不睬,听天由命,硬生生地把脾气抹掉了;有的人为自己建立起高效的处理机制,有傲世困难的气魄,越挫越勇,无所畏惧,有强大的信心和控制力,不留给自己沉沦的机会。怜惜前者,不辩是是非非,只一个木头人般一辈子走到底;羡慕后者,斩钉截铁,沿途风景的线条明丽又流畅,可惜我办不到。我喜欢一句话:“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我喜欢像黛玉一样有强烈的感受力,感知愉悦也感知痛苦,可以大笑也可以流泪,可我不愿像黛玉一样如陷泥塘般在悲痛里不得脱身;因此总是自我暗示要给自己留成长的机会,任性地坚持自己的意志、带着真性情去参与到在意的事情里,但不强迫能够掌控眼前的事情走向,做好接受一切可能发生的结果的打算,若期望无果,也只道一句《半壶纱》所言:“风月一笑尘缘了”。还不能事事按自己理想的活法处理,但继续努力着。
人若能活得通透那便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