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篇文章我们怎么阅读才算真正理解到其含义,其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呢?
在《学会提问》这本书里作者提出了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海绵式思维,对于眼前的信息像海绵一样绵绵不断的吸取。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吸收更多的外部信息,获取更多的知识,但是相对而言这种思维方式是被动的,它并不需要你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因此得来轻松快捷。但当面对纷至沓来的信息时难以做出权衡取舍和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另一种思维方式是淘金式思维,面对一篇文章或一个信息会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会思考这篇文章的价值到底有几何,自己是否值得被说服,其理论支撑是否站得住脚,从而对作者的观点加以充分理解,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而《学会提问》这本书下面的篇幅都是在讲述如何才能提出关键问题,正确把握作者的核心思想。
面对一篇文章,首先要找出的是它的论题、结论和理由。明确论题是什么可以清楚的知道作者想讨论的是什么,找出结论可以知道作者是站在什么立场上,找出理由可以知道作者是用什么论据来支撑他的观点。明确一篇报道的论题,结论和理由差不多也就掌握了作者的整个思维。可是光知道作者文章的脉络结构,思维方式是不够的,更需要知道他的论证是否合理,推论是否正确,证据的效力怎么样,明确了这一系列对提高我们的批判思维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所以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就是文章的理由是否真的真实可靠值得信赖。在找出文章的理由之后,我们要判断组成理由的句子是否有歧义,词语的意思是不是不明确的。例如:
“大家牌”催眠药:30分钟见效
论题:你应该购买什么样的催眠药
结论:购买“大家牌”催眠药
理由:30分钟见效。
短语“购买,大家牌,催眠药和30分钟”的意思都很具体清楚,但是“见效”这个词怎么样呢?怎么才算见效呢?是昏昏欲睡还是一睡不起呢?语句意思是不是含混不清。那么这时候我们就要小心一点了,如果是在合同里就要防止别人给我们挖坑。
当一个词所指代的对象是特定的,具体的事例越来越遥远,它的意义也就变得越来越抽象。不同的人对它所代表的意思就有不同的解读,而广告商却是十分喜欢这些词语的,这会让你对产品充满无限遐想,具体功效怎么样,你用了就知道,而这也是广告商所想达到的目的。
当明白了理由中可能会带有作者故意想让你对它含混不清的想法后,我们更需要对构成证据的真实性进行检验。证据一般来自个人的直觉、经历、专家意见、个人观察等多种渠道。很多人对专家意见深信不疑,觉得专家说的就是真理,就是权威。可是专家的结论是怎么得来的,他是通过什么调研方式得出来的,他是他所发表言论领域的专家吗?还是其他领域的专家却发表他所不熟悉领域的看法?我觉得这些都是需要去思考的,慎思明辨是批判性思维方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外,很多专家在举证时喜欢引用数字,用数字来作为自己论证强有力的证据。在面对这些数据时,我们要思考它是怎么得来的,是通过随机抽送、等距抽样还是其他什么方式。抽查的范围是全国、全省还是某个特定人群,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了解的,了解了数据的来源才能明白它到底是否真实可靠值得引用。
当我们对结论、理由、证据的真实性都确信无误后,下一个需要思考的便是作者在这篇文章里的价值观是什么,他是站在何种立场上所说的,这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他的论据来源和思维方式。
其次,推理过程有没有谬误,判断交流者的推理是不是以错误的假设为基础,是不是通过逻辑上是偷换概念,或者其他带有欺骗性的手段来诡辩推论,这些都是我们要具体思考的。
当结论和理由看似完美的契合时,是否也可以想一下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可以替代文中的理由。有果必有因,导致一件事发生肯定有许多原因,作者列出的原因是最合适的吗,作为读者的我们是否可以找到更恰当的其他原因。
同样的,结论也可能不止一个,世界上许多事不是只有对和错可以回答,中间还有许多灰色地带可供我们选择,面对作者提出的问题同样一样,我们要屏除二分式思维方式,寻找多个结论。最后,对结论加上限制条件可以使结论更加严谨审慎。
�������?�]�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