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分享的主题是:家庭教育模式对孩子的影响,主讲人是韩素芬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上午我和大家分享家庭教养模式对孩子的影响。
每一位父母都有各自养育孩子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差异取决于他们自己拥有什么类型的父母,以及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生命经历,父母如何对待孩子常常受到她的父母如何对待他们的影响,所以呀,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方式,使他们在原生家庭里所受到的自己的父母的养育方式的动力传承的结果。
按照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控制,这两个维度可以把父母的养育方式分为四种,分别是专制型溺爱型忽略型和权威型。
这四种类型的每一种都会涉及到父母和孩子,那与父母相关的部分呢,是和他们的原生家庭动力有关,也就是说,他们为何会拥有某个养育类型而不是别的类型,那在与孩子有关的部分当中,在于任何一种养育类型都会在孩子那里带来动力结果,而这个结果他可能正好实现,并且完成了父母的家庭动力,而孩子的这个动力又会成为他们的孩子的原生家庭动力。
那接下来呢,咱们分别来看看这四种养育类型,对于孩子的影响都有哪些。
第一种,专制型的养育模式,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孩子失去做自己的权力,专制呢,它是比较原始的一种防御自我防御呢,专制者的背后通常是深深的不安全感,他们会觉得如果这个世界不是以他的意志为中心的,那他就无法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在关系当中,他的存在方式是占有和控制,那关系里的对方只是维持他存在感和价值感的资源和工具,他的关系方式是掠夺侵占或者剥夺。
那专制型的父母呢,他很强调孩子的绝对性服从,孩子要完全按照父母的意志行事,孩子是没有意志自由的空间的。
专治父母的核心呢,是没有安全感,他们要在和他人的关系里去找到存在感,当失去专治的时候,他们害怕被自己的孩子抛弃或者是控制,所以专制者就要借助于他人才能让自己变得完整,才能够实现自我,所以在专制的父母那里,孩子就变成了成全父母人生的工具,孩子可能完全没有机会做自己,成为自己。
在专制型养育方式下,孩子可能会有更多的敌意和攻击性,更多的自我否定和拒绝,以及更多的自我伤害,更多的对来自父母惩罚的恐惧和愤怒。
如果专制的父母是和孩子相同性别的,比方说是母亲和女儿父亲和儿子,那么这个孩子通常难以完成对这个父母的性别认同,就会发生像精神分析里边儿所说的俄狄浦斯情结那种现象。
俄狄浦斯情结是说孩子到了三到五岁这个年龄段儿的时候,会出现一种就是女孩儿恋父或者是男孩儿恋母的现象,比如说那这个年龄段儿的小女孩儿呢,她会跟自己的爸爸特别的亲,她很依恋自己的父亲,而男孩儿呢,会跟自己的妈妈说,妈妈,等我长大了,我要和你结婚。
那当同性的父母是专制型的父母的时候呢,孩子对异性父母的爱依恋和喜欢就会受到压制,那么此时孩子就会对同性的父母心存恐惧,而这种恐惧呢就可能会演变成一种情节,并且会带来以下一系列的后果。
首先呢,就是孩子没有办法完成性别认同,因为孩子的性别认同是通过对同性父母的认同来完成的,那如果同性父母他对孩子是专制的打压的,那么,孩子就会因为对同性父母心存恐惧而没有办法来完成这个认同,那当孩子没有办法完成这个性别认同时,孩子就可能会出现女孩儿男性化,男孩儿女性化的倾向。
其次呢,孩子因为父母的专制而产生了对父母的恐惧憎恨不满抵触和愤怒,那随着他的成长,这种对专制父母的情绪呢,就会泛化到权威的身上,比如说老师领导,那到了青春期,他们可能会泛化到异性的身上,最后呢,他可能就会泛化到所有人的身上,形成社交恐惧。就比如说现在很多的青少年,他们呢,待在家里边儿不出去,每当父母要他们出去走走,或者说和别人交往一下的时候,他们就会说,哎呀,我有社恐,说的就是这个社交恐惧。
还有就是当同性父母打压孩子对异性父母的喜欢时,那可能会泛化到他和异性的交往和关系,那他可能以后就不敢和异性正常的交往,正常的恋爱,正常的有亲密关系,然后呢,也可能会泛化到他和所有人都没有办法建立起亲密关系,因为在他的专制性同性父母那里。他经历和体验到的亲密关系是不好的,是有危险的,是可能给自己带来灾难和惩罚的,那当他以后结婚以后呢,他也会带来夫妻关系亲密上的困难,尤其会影响到他和配偶的夫妻生活。
最后呢,专制型的养育方式还可能让孩子害怕成功,因为专制的父母,他对孩子是控制和打压,他们想把自己的孩子牢牢地控制在他们所限定的规则或者是范围之内,所以呢,他们通常就不允许孩子超过自己所以呀,他们的孩子也不敢太优秀,因为如果孩子太优秀了,那专制型的父母可能就会害怕自己不再有能力去控制住孩子,那只有孩子比较弱小,他们才能更容易或者更顺利地对孩子做到控制。
所以专制下的孩子,他就很可能会害怕自己成功,也害怕自己超越父母,即使他们在未来成长的道路上一不小心成功了,他们自己也会把成功给破坏掉。
专制的父母养育下的孩子呢,他往往会忽视自己的权利,而屈服于他人的权利,通常他会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来成全或者是满足别人,他们会在意别人对于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的看法,因为在专制的父母内,那里如果说自己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或者说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思去做。那么他可能就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和喜欢,甚至可能会带来一些惩罚,他们的生命仿佛就是用来满足父母的存在,满足父母的意志,用来实现父母的人生的。
这类孩子他们要完全活在父母的需要里,他们害怕失败[流泪],害怕错误,害怕违背父母的意志,特别在意父母对他们的看法,因为这些通常都会给他带来惩罚,所以呢,他们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去尝试过去没有的新的经验。
也因为他们没有选择的自由,所以呢,他们通常是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可能还没有生活的热情,没有人生的动力,通常呢,也找不到意义和价值感。
一个被专制型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那一旦他们通过自己的力量摆脱了父母或者是他人的控制,那么他就很可能会变成一个比他的父母更加专制的专制者,就是因为如果他没有和专制的父母和解的话,那么他只有超越了父母的专制就是说,他比父母更专制,才能够摆脱父母的专制。
接下来咱们来说说第二种就是溺爱型的养育方式,溺爱型的养育方式呢,对孩子的影响是让孩子丧失爱他人的能力。
溺爱型的父母的特征是对孩子的行为没有制定相应的规则进行约束,他和专制型的父母呢,正好儿是相反的,他们不会给孩子控制,会给孩子过多的自由和空间,他很少去限制或者是约束孩子,他们对待孩子的需求呢,几乎是无条件的满足,因此在溺爱型父母那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就往往不太喜欢那些有规则和约束的地方,你比如说幼儿园,还有学校,他们不喜欢过集体生活,也不喜欢和其他人打交道,除非那个人也能够像他的父母一样无条件的照顾他,无条件的满足他的需求。
那父母为什么要溺爱孩子呢?这中间的家庭动力呀可能和父母的存在感自我价值感以及对亲密关系的需求有关。
一个孩子被父母溺爱的结果是他在和他人的关系里要求他人无条件的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一方面儿要求别人严格地遵守规则,那另一方面,他对自己呢又没有要求,就是说自己可以不遵守规则,这就是典型的双标,那在满足需求上呢,他人不会像他的父母那样无条件的去满足他。可能是有条件的满足也会要求他来满足对方的需求,于是呢,这个孩子就会觉得别人对自己是不友善的他就没有办法和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那久而久之呢,它就会对和他人的关系感到困惑委屈和愤怒。
由于这个被溺爱的孩子呢,他自己没有办法遵守规则,所以说他会在有规则的场所,尤其是要严格执行规则的场所,比如说学校里他会感到不自在受约束和被压迫,那他常常呢,就会有意无意的去破坏规则,但是呢,他又不愿意承担破坏规则所带来的后果和责任[发怒],所以呀。当他因为破坏规则而受到惩罚的时候,他就会感到不公平委屈愤怒,他可能就会变得拒绝呆在这些场所里,觉得这些场所是不适合他的。
于是呢,这些孩子他可能就会用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比如说请假呀旷课呀休学呀,甚至辍学呀,离开这些场所,那当他们不论是从关系里还是从有规则的场所撤离的时候,那他们最终只能撤回到溺爱他们的父母这里,所以我们看到父母溺爱孩子的结果之一。是把孩子留在了自己的身边儿,因为溺爱是父母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需求,当一个人的需求被他人无条件的满足的时候,他也就失去了自己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他就只能依靠父母或者是他人才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他就没有办法离开父母。
所以,那父母溺爱孩子的结果就是孩子没有能力从父母那里走出去,没有能力离开父母,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父母要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儿呢?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的夫妻关系不好。
当父母的夫妻关系不好的时候,他们所需要的亲密关系,也就是夫妻之间的亲密,就没有办法在夫妻关系里得到满足,当他们有了孩子之后,他们就会利用孩子来补偿这分儿亲密关系,然而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自然就会慢慢儿的和父母分离,会逐渐离开自己的父母到同伴儿。或者是家庭之外的群体里去,这个时候缺少亲密关系的父母就又会面临没有亲密关系的局面,那当父母的潜意识里感受到了孩子逐渐长大,要离开自己这一个事实的时候,父母就会动用溺爱这种防御来阻止这种局面的发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孩子有分离焦虑,他不愿意和父母分开,不能到幼儿园或者是学校去,我们也能看到,有些孩子是非常依赖父母的,他在家里边儿呢,不愿意做家务,不愿意承担自己的日常生活事物,有些甚至不愿意自己吃饭,不愿意和父母分床睡觉,从现象上看,好像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过度的依赖父母不愿意独立,其实呢,这些现象的内在核心却可能正好相反,是父母没有办法离开孩子,是父母不愿意和孩子分离,是因为父母需要孩子的亲密关系,他需要孩子的陪伴。
当父母需要孩子的这份亲密关系的时候,通常呢,就会延伸出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倒置,内因为父母要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那么,当父母在有些方面儿没有办法满足孩子的需求的时候,那孩子就会对父母提出要求,并且给父母制定规则,那如果父母做不到,孩子就会对父母表示不满,他们可能会用发怒呀指责呀辱骂,甚至用打父母的方式来惩罚或者是威胁父母,这个时候,他们俨然就成了自己父母的父母。
因为父母想要孩子对自己的满意,所以溺爱的父母,他一定会对孩子的不满和威胁做出妥协,做出让步,并且呢,想方设法的来达成孩子的目标。
孩子在利用父母的溺爱来满足自己的所有的要求,而父母呢,在利用孩子要绝对化的自由来满足自己溺爱孩子的需求,这个时候,亲子关系的位置被颠倒了,孩子就越喂到了父母的位置上,而父母则把自己放在了孩子的位置上。
父母溺爱的实质是在用牺牲规则和秩序,用讨好或者说是贿赂的方式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需求,从而获得孩子对自己的爱认可欣赏,以其最大化的从孩子那里获得一种亲密关系。
所以可以这样说,溺爱是父母向孩子索要爱的一种控制方式,溺爱的结果呢,就是让孩子失去遵守规则的能力,失去和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失去自己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他们没有办法进入关系和社会组织,或者是社会环境,没有办法完成社会化,也没有办法从家庭或者父母那里成功的走出去。
所以,溺爱型父母的孩子可能没有办法和父母顺利的分离,这呢就会导致成长和学业上的困难,也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行为,比如说人际关系不良自负不尊守纪律等等,在关系里,他们会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向别人或者说是社会要求属于自己的绝对权力,他们会无视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和责任,却要求他人和社会要对自己负责。
那解决的办法是,父母在感情上要自给自足,重建他们自己的夫妻关系,父母在他们的夫妻关系里没有获得满足的亲密关系,不能到孩子那里去补偿,父母和孩子都要分清楚,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事儿,哪些是付孩子的事儿,然后呢,父母不能让孩子来承担属于父母的事情的责任,同时父母呢,也不要去承担属于孩子的事情的责任。
好,接下来我们说第三种忽略型的养育方式,忽略型的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让孩子无法找到归属感。
忽略型的父母呢,是一种对孩子漠不关心的养育方式,他们在养育孩子方面,儿似乎处在一种失功能的状态,作为父母,他们没有办法关注到孩子的存在和需要,无法给予孩子支持关心温暖和爱,他们缺乏或者很少和孩子沟通,对孩子很少有情感上的回应,也很少给他们建立规则和设定限制。
那原因呢,可能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情感上的,也有可能是职业上的经济上的疾病的犯罪的或者死亡的,这些原因使他们没有办法把自己投入到对孩子的养育中来。
忽略型养育下的孩子,他最缺乏的就是存在感,因为没有受到父母的关爱关心和关注,他们找不到自己做孩子的感觉,也找不到他们的父母,作为一个养育着的感觉,他们无法和创造他们生命的父母,有亲情和爱的连接,他们可能也找不到归属感,好像找不到自己到底是谁的孩子,没有了归属感,也就可能没有安全感和价值感。
他们可能也找不到自我感,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他们的自我统一性就会遇到问题,因为没有父母的关注和关爱,可能也就没有了来自父母的期待和希望,所以这些孩子可能在学业上或者工作上缺乏对成绩和成就的追求的动力。在这些方面,他们可能就会表现平平,因为他们感受不到温暖和爱,所以他们呢,也很少能够给予他人温暖和爱,他们给人的印象可能也是冷漠的冷淡的,或者是无所谓的。
因为找不到存在感和价值感,所以呢,被忽略的孩子可能就会有一些问题行为,比如说逃学旷课打架斗殴,或者是喝酒,甚至是吸毒或者做违法乱纪的事情,来引起父母或者是他人的关注,当一个人无法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时,他就会。退而求其次,用引起他人关注的那些问题行为来寻找存在感,那又因为他们找不到自我,他们可能会通过不断的尝试,去寻找自我的统一性,基于被父母的忽略,他们呢,也很少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价值和幸福感。
那被父母忽略的孩子,他的核心追求就是自己能够得到他人的关注关心和关爱,他们可能会通过过度的帮助他人的形式来获得他人的认可或者是认同,从而得到他们想要的在他人那里的存在位置,以获得他人的认同,一旦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同,他们也就会因此获得归属感。
那网上看呢,就是被忽略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早年在他们自己的父母那里可能也是被忽略的,等到他们长大做了,父母就会把自己父母的忽略也给复制过来,以表示他们对自己父母的忠诚,那如果说这种模式忽略型的模式得不到纠正,那么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长大以后成为父母的时候也有很大的可能会成为忽略型的父母。
好,最后我们来说说这个权威型的养育方式,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权威型的父母,孩子是最具有幸福感的。
父母养育方式的四种类型,是根据父母对待孩子的两个维度来划分的,一个维度呢,是要求和规则,另一个维度是关爱和温暖,如果说只有要求和规则,没有关爱和温暖,那就是专制型的前边儿,咱们说过了,如果说没有要求和规则,只有关爱和温暖。那就是溺爱型的,咱们刚才也说过了,如果说两者都没有,就是既没有要求和规则,也没有关爱和温暖,那就是忽略型的,如果说两者都有,那就是权威型,那从目前来看呢,权威型是最有益最理想的养育方式。
权威型父母的特点呢,是他对孩子既有比较高的纪律或者是规则的要求,又有对孩子的需要,或者是情感较高的反应性,他们对孩子呢会有比较高的期待和希望,也会给孩子的成功提供资源和支持以及有效的帮助。
权威型的父母,他既要为孩子设定规则限制界限纪律要求和期望,同时又能给予孩子关爱温暖理解信任尊重和平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冰山的渴望层次的内容。
权威型的父母,他不仅会给孩子制定规则,他还会向孩子说明啊,我为什么要设计这些规则?同时呢,他们在制定规则的时候,也会倾听孩子们的想法感受或者是意见。
权威型的父母,它通常会积极关注孩子好的行为,对孩子经常使用鼓励支持认可赞赏信任的方法和方式,而对待孩子不好的行为,或者说是偶尔犯错的时候呢,它会采用让孩子承担由行为本身所带来的自然结果,而不是采用打骂贬低嘲讽等等的惩罚的方式。
权威型的父母呢,他很会倾听,他会很用心的,很有耐心的去听听孩子到底说了些什么,他也会鼓励孩子独立,会给孩子设置规则限制,会让孩子承担结果,也会对孩子的行为有所期待,同时呢,也会对孩子表达温暖和关爱,也会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鼓励孩子参与家庭讨论,并且倡导公平和提供前后一致的规则。
权威型的父母,它在养育孩子的策略上呢,它是比较灵活的,当他们觉得孩子的行为是情有可原的时候,他们就会耐心的倾听孩子的解释,并且适当的调整应对的策略。
那在权威型的父母养育下的孩子,通常呢,就会拥有比较高的能力和才干,他是很,他是很自信的,有很高的自我价值,他会比较幸福和成功。
对于孩子来说呢,父母有两个角色,一个是象征规则的父母角色,另一个呢是象征关爱的朋友角色呢,对于孩子的社会化成长以及健康来说,父母的这个角色呢,要远比朋友的角色要重要的多。
父母为什么要给孩子设定规则界限限制纪律以及要求呢,因为我们的社会,它是一个法治社会,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有对错,有规则的社会,我们把一个孩子从没有对错的世界带到一个有对错的世界,并且有能力活在有对错的世界的过程。就被称为社会化,所以社会化是为孩子进入成人世界在做准备,那父母所设定的这些规则为孩子立足于社会就提供了生存的技能,并且使其为有能力作为一个有负责任的成年人做好准备工作。
通常呀,孩子们是都不太喜欢被父母管教的,他们经常会不断的试探或者突破父母对自己的约束限制或者是规则,所以这就要求父母在为孩子设定的规则上,态度要坚决,意志要坚定,不能给予孩子突破规则的机会。
那权威型的父母,他教育出来的孩子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能够遵守规则,那有尊重规则这种能力的孩子呢,他会比较有责任感,能够自我控制,也会自己做决定,他能够尊重他人和规则,会有同理心,这种孩子他的内心充满了善良和温暖,那他们在学校里呢,就会比较受欢迎。和老师还有同学呢,关系比较融洽,还有就是他们的抗压能力呢,会比较强,而他们的依恋类型呢,是安全型的依恋,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也是和谐和温暖的。
反过来呢,缺乏规则约束的孩子就可能会缺乏自我控制,缺乏对父亲母亲或者是权威的尊重,他不知道什么是恰当的行为,他们可能是任性的,可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在与同伴儿或者他人的交往上经常也是不愉快的,他们通常会缺乏。拥有友谊的一些重要的社会技巧,比如说同理心呀,耐心呀,分享啊,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负面的行为,比如带有伤害性的,或者是攻击性的或者是危险性的行为。
遵守规则或者守纪律的孩子通常能够自我控制,有责任心,能够自给自足,能够享受对的世界,那在家里学校和社会上都能够去帮助他人,他们有比较高的自信,他们会认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能够被父母听到,即使他们做了错事儿,他们也相信父母始终是爱他们的,他们只是行为做错了,不代表他们这个人错了。
他们会对自己的过错或者是错误的行为承担责任,他们并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是基于自己内心的愿望,或者想要来进行一些选择,他们通常是愉快的平静的,他们更容易交到朋友。
权威型的父母,他既会为孩子制定规则,要求孩子遵守规则,同时呢,他也会关心尊重和疼爱自己的孩子,那他们通常在给孩子制定规则的时候呢,会选择下列的做法,家长朋友们不妨参考一下。
比方说,父母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好的行为恰当的行为,那当孩子做错事儿了,或者是有不好的行为的时候,父母会告诉孩子什么才是对的行为,下次怎么做才是对的。
给孩子设定边界或者是界限,会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可以的,被允许的,哪些行为是不可以不被允许的?哪些事情大人可以做小孩儿不可做哪些事情是属于孩子的事儿?哪些事情是属于父母的事儿,属于孩子的事儿呢,需要孩子自己负责任,属于父母的事儿呢,需要父母承担责任。
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当孩子做出一些错的或者是违反规则纪律的行为的时候呢,父母要告诉孩子,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起责任,做了错事儿就要学会承担,要告诉孩子他需要承担什么样的结果,为啥要承担这个结果?做了错事儿承担后果,也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非常好的方法。
还有在纪律或者是规则面前对孩子表达尊重,比如说制定规则的时候呢,父母要和孩子商量为啥要制定规则,这个规则允许什么不允许什么违反的时候要承担什么后果?并且呢,要能够允许孩子对这些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者是意见,同时当孩子违反了规则,破坏了纪律或者是。做了一些错事儿的时候呢,父母不是简单的惩罚了事儿,而是要能够耐心的倾听孩子的解释,同时呢,当孩子做错事儿后,还要告诉孩子错在了哪里,什么才是对的,并且要告诉孩子为什么。
还有规则呢,要有稳定性,而执行规则呢,要有坚定性,规则通常是用来遵守的,既然是规则,那就应该是恒定的,你不能变来变去啊,昨天一个样,今天一个样,明天又是一个样,那这样的规则呢,就会让孩子不知所措,同时呢,父母双方如果在规则面前能够表现出统一一致性,而不是彼此对立或者冲突,这样呢,就能更好地给予孩子守规则的能力。
还有在规则面前呢,父亲和母亲是要彼此合作的,这样规则才能得到切实的执行,合作之一呢,就是父母彼此之间的合作,父母对于给孩子制定的规则要能达成共识,而不是彼此反对,那合作之二呢,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在规则上能达成共识,这就要求父母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能够和孩子商量,允许孩子表达不同的意见,当孩子违反规则的时候呢,父母也要能够倾听孩子的表达或者是解释。
规则呢,也要具有适应性,适应性呢,是两个方面,一呢,是所有的规则都是指向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孩子的控制需要或者不安全的需要,第二呢,是规则要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断的进行调整,而不是说一个规则一直用到孩子的所有发展阶段儿,孩子在童年。青少年成年的不同阶段,对同一个内容的规则和纪律呢,是需要不断的做出调整的,那就比如说孩子上床睡觉的时间,那你就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的推迟,直到最后完全交给孩子,他自己来进行管理。
规则或者纪律有时是通过设定限制来执行的,因为人类社会是有对错有规则的,不是说所有的行为都能被允许,于是人类的行为在规则面前呢就有了限制,而父母如果在孩子那里也能为他设定和社会规则相匹配的行为限制,那么,孩子就能够更加容易地适应社会生活,或者说是。群体生活,从而呢,使他们能够获得安全感,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够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拥有健康的生活,也能够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父母管理孩子的目地是为了让孩子能够自我管理,需要孩子自我管理主动管理的领域呢,比较多可能会涉及,比如说健康的行为习惯啊,学习习惯人际交往情绪金钱,还有时间管理等等方面,那一个人在这些领域里面管理的越好,他的成长呢,就可能越有保障。
我们是否能够培养出一个守规则,守纪律的孩子是一个孩子能否顺利的走入学校和社会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因为孩子是靠眼睛学习的,他们看到什么就会学习什么,或者是模仿什么,所以说父母的榜样作用呢,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够让孩子成为一个守规则的孩子呢?以下的原则仅供参考。
首先,父母呢,要做一个遵守规则的人,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父母首先就不要做,比如说过马路闯红灯等等。
还有,父母给孩子制定的规则应该是合理的,有利于孩子身心和成长健康的制定规则的时候呢,要和孩子商量,最好是双方能够对规则达成一致,给孩子制定的规则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而不断的发展,变化和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父母呢,在执行规则的时候要坚定,不能有太大的随意性或者是弹性,那否则孩子就会不断的去尝试突破规则,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要通过协商和合作,建立起父母双方都能认同的统一的规则,而不是说父亲有一套规则,母亲有一套规则,并且呢,要求对方和孩子按照自己的规则来做,这样就混乱了。
父母给孩子制定规则,不是为了要把孩子控制住,也不是为了要让孩子必须听从父母,服从父母,满足父母内在的安全感,把孩子塑造成父母想要的那个样子,而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成长,更好的在社会中去满足他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成长,为他自己想成为的那个样子。
一些父母,他不给孩子制定规则,很多可能是出于孩子受到约束了,会不会不开心或者是孩子会不会对父母不满意,可能是出于这样的担心或者呢,是害怕,当孩子不能遵守规则的时候和自己发生冲突,又或者是害怕有了规则之后呢,要在监控孩子是否能够遵守规则的方面。消耗自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或者呢,是父母在他们的童年或者早年的时候,在规则和纪律上有过不愉快的,或者是痛苦的回忆或者经历,他们呢,不想让自己的这些痛苦在孩子这里重演,所以呢,他们就希望能够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生活。
一个人能否顺利的成长,健康的成长关键在于能否遵守规则,能否有能力活在一个有对错,有规则的世界中,一个人遵守规则的能力和他的道德品质道德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那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道德和超我起始于三岁,所以说三岁是培养一个人遵守规则能力的关键期。
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对独立自由和个性的需求增加,他们不希望再被父母控制和管理,这个时候,因为父母设定的规则已经内化在他们的心中了,他们就可以自觉地遵守,这个时候,父母就能够从孩子那里顺利的撤退出来,那孩子就得到了自由,而父母呢,也实现了孩子对规则遵守的目的。
一个孩子,他能否遵守规则是他未来能否顺利的走进学校,又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前提和保证,也是他能否拥有成功和幸福的保证,因此,遵守规则的能力,对一个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六岁之前,也就是学龄前,父母是有责任培养好孩子遵守规则的能力的。
那在孩子进入学龄期之后,父母在设定和他有关的规则的时候,就需要和孩子进行民主协商,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意见,最好能和孩子达成一致,这样的规则才能更加有效的发挥作用。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尤其是进入青春期之后,父母在设定规则的时候尤其呢,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在没有和孩子达成一致之前呢,父母不要贸然的强制执行。
好在做了以上这些总结之后呢,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结束,最后我把几句话送给大家。
让花成花,让树橙树,让每个人都成为最好的自己,把自己还给自己,把别人还给别人,把孩子还给孩子,让孩子成长为本来应该长成的样子好,祝福大家一切都好[呲牙],幸福安康,再见。
感恩分享
谢谢素粉姐的分享
我的原生家庭是第三种
我对孩子也是不管不问
谢谢老师的“解药”[合十][合十][合十][拥抱][拥抱][拥抱][拥抱]
感谢韩老师的爱心分享,每天学习一下,真好[玫瑰][玫瑰][玫瑰][咖啡]
爬楼听完韩老师的四种教养模式对孩子的影响,感触很深,我身边有个朋友,有一个专制型的父亲,一个没有原则的善良妈妈,父亲带来的影响泛化造成对权威的恐惧,异性的不会交往,见领导如见老虎,内心自卑没有安全感,找个老公跟父亲一模一样的专制一,只是觉得熟悉感带来安全感,其他类型的不感接受,没有自我,低价值感,战战兢兢地活着。还有溺爱型,忽略型都能在身边找到活生生的例子,教养模式对孩子来说,几乎影响孩子们一生的幸福。谢谢素芬老师专业细致的讲解[玫瑰][玫瑰][玫瑰][爱心][爱心][爱心][拥抱][拥抱][拥抱]感恩春红老师带领的协会老师们的倾情奉献!有你们,何其有幸[玫瑰][玫瑰][玫瑰][爱心][爱心][爱心][拥抱][拥抱][拥抱]
感悟:
今天聆听了韩老师分享的家庭教养模式,收获很大。根据韩老师所讲的内容,边听边分析自己的原生家庭教养模式,还有现在自己的教养模式,我认为属于忽视性。我看到了母亲作为家庭中的老二 ,他又是那样的乖巧懂事, 母亲姊妹六个,姥姥姥爷对母亲是忽视的,母亲对我的教养是忽视感受的 ,我对孩子的教养也是忽视的。我看到了待机传承,也看到了 母亲的不容易。在这里我理解了母亲,疗愈自己。懂得了自己没有是给不到别人的,我现在意识到忽视给孩子带你的伤害,以后我要添加“关爱”的部分。
边听韩老师的讲座,我边对照身边有问题的孩子。确实,有问题的孩子父母教养的方式是不合理的。找到问题的根源,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感谢韩素芬老师的精彩剖析,我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