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叫大娃起床,给他找了袜子,我去洗脸,洗完脸发现他穿了一只袜子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催他快快快;中午吃饭,大娃一口饭能吃一分钟,夹着菜也能发呆发到笑出声,只好给他设置闹铃要求二十分钟内把饭吃完。
这种情形放在之前我早就冒火了:眼看着上学快迟到了,他还磨磨蹭蹭拖拖拉拉。可是今年新年,我才给自己提了几条禁令,其中一条便是对大娃宽容些,只好忍着了。
主要是想着谁还没有个蜗牛般的小时候。我小时候吃饭,每次我妈要么问“数出来没,几根面呀”,或者问“几粒米数清楚没”,甚至“快快快,碗里都冻成冰溜子了”。而且据说我盛饭、洗碗、扫地都特别慢,就像电视里的慢镜头一样,我小时候的口头禅就是“别急——等等——”,据说我说这话时语调都拖得很长,就像磁带卡带了似的。
可是看看现在的我,五分钟干掉一碗饭,三分钟吞掉一个煎饼果子,常常被烫的嗷嗷叫。走起路来脚下生风,有几次和先生去散步,一路小跑,跑得气喘吁吁,突然不明白了,咱是来散步还是跑步?因为事情太多,不允许慢,一件事情慢了常常会耽搁别的好多事情不说,很多事情往往是由时间限制的,容不得你自己想慢就慢,天长日久便形成了风风火火的性子。
小时候不用上班,不用带娃,学习压力也没那么大,可着劲地磨蹭。现在每天都跟打仗一样,班要上,娃要带,作业要辅导,家务要处理,老觉得时间不够用。晚上在家敷个面膜做个keep都是躲开孩子们排除万难才能来一次的,完了心里内疚得不行。有天田姐的简书里说希望一天有36小时,其实36小时哪儿够呀,想做的事情都能游刃有余地做,每天还不得48个小时呀。
有人说,带孩子就是牵着蜗牛在散步,不要着急,要记得不时停下来等等小蜗牛。其实我觉得,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抓紧时间快快做事的,能够细嚼慢咽地吃饭,能够天马行空地发呆,能够慢慢地走路看风景,这是多么奢侈的幸福。这样的幸福常常是大人想而不能得的,那么何不保护孩子“慢吞吞”的状态。等他们长成大人了,一屁股的事情催着,他们也会失去蜗牛般的安逸童年。而我们大人也要学会适时刻意地放慢脚步,好好吃饭,看看春色嗅嗅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