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万历年间,有两位青史留名的大将军,戚继光、李成梁。
这两位都是能打硬仗的大明高管,都出身于武将世家,都向万历皇帝朱翊钧、内阁首辅张居正等国家领导人汇报工作,他们分管不同的业务方向,“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
如果看对明朝的历史功绩,戚继光 > 李成梁。
中国人大都听过戚继光抗倭,此人是公认的名垂青史,他的历史功绩主要是东南沿海抗倭和军事变革(著书、练兵、搞发明)。他的诗句也有名,“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李成梁就相形见绌了,好多人没听过他,此人最著名的身份是努尔哈赤的干爹,满清早期的军事力量是他纵容发展起来的,他死后3年,努尔哈赤起兵造反,正式开始创业,并最终入关取代明朝。
所以,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戚继光 > 李成梁,毕竟不管是看贡献还是看名气,戚继光都明显更优秀。
但在大明朝自己看来,戚继光 < 李成梁,李成梁的官职和地位都远胜于戚继光。
这就有意思了,一定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简单对比一下两个人的待遇:
万历二年,戚继光被加封太子少保,这是个比较高级的荣誉称号,相当于“享受特殊津贴”。几年后老领导张居正去世,戚继光竟被大明公司辞退了,三年后病死在家乡。
万历三年,李成梁被封宁远伯,封伯是明朝给武将的最高荣誉,从此算是公司股东了,李成梁一直活到90岁,万历四十三年卒于北京,万历皇帝还要追谥,其在大明公司内的地位可见一斑。
也就是说,两个人的实际待遇和历史功绩完全不对等:
戚继光虽然名垂青史,但在大明公司高层眼中只是个优秀员工,可以裁员优化;
李成梁虽然给公司挖坑培养竞对,却是公司股东,核心高管,年年坐等分红。
名垂青史者,修桥补路无尸骸;贻害千秋者,杀人放火金腰带。这算不算是逆向淘汰?
大明公司的领导朱翊钧为什么会犯这种错误?
我简单查了下两个人的业绩,感觉有可能是业绩考核的问题,在大明领导朱翊钧的眼里,人家李成梁的业绩要亮眼多了。
在大明领导看来,论业务方向,李成梁 > 戚继光
李成梁主要打蒙古人,这是核心业务,大明公司当年创业时就是干这个的,这个业务非常核心,干不好会亡国的,当年土木堡之变就是这个项目没干好,连皇帝都被蒙古人抓走了。
戚继光主要打倭寇,这是边缘业务,倭寇猖獗会导致大明公司东南沿海区域的营收下滑,不过倭寇人少,也只在沿海活动,不会动摇大明公司的根基,算是疥癣之疾。(后来戚继光获封太子少保,是因为协助李成梁打蒙古人有功,做好了核心业务)
然而,我们现代人知道,戚继光抗倭的核心价值,是系统性地整肃了大明军队不能打仗的问题,倭寇猖獗的根本原因是大明公司的卫所制度糜烂、军队战力羸弱,连海盗都打不过。抗倭成功只是结果,是军队改革成功,战斗力恢复的一种体现。
在大明领导看来,论业绩产出,李成梁 > 戚继光
李成梁的敌人质量高,都骑马,所以全算骑兵;戚继光的敌人质量就不行,敌人虽然从海上来,但海军上了岸就都是步兵;
李成梁的敌人数量也多,李成梁虽然在荒无人烟的塞外打仗,却总能神奇地把敌军人数算得很清楚,知道对方有“二万余骑”;业绩产出也很喜人,常常斩首“一千余级”;还能抓到敌方高管,比如俘虏了努尔哈赤,“充为仆役”;
而戚继光虽然在人烟稠密的东南沿海打仗,有无数群众盯着,却说不清楚敌军人数,有时只知道“倭寇声势浩大”,好一点是“聚众二万”;业绩产出也不清不楚,一会儿是“斩首两百人”,一会儿是“斩首无数”;没听他抓过倭寇的高管。
然而,我们现代人知道,李成梁的量化指标虽然精细,却不可信,有严重的诚信问题,掩饰真相、杀良冒功等都是有据可查的;反而是戚继光抗倭,每一战都有当地群众作证,杀敌业绩可信度极高。
在大明领导看来,论开拓能力,李成梁 > 戚继光
李成梁为大明公司拓展业务版图,在辽东扩筑宽甸六堡获得了“八百里新疆”,为提升大明公司市值做出了突出贡献。
戚继光做边缘业务,虽然捣毁不少倭寇巢穴,如横屿,但那些本来就是公司财产,只是被倭寇非法侵占而已,最多是守土有功吧。
然而,我们现代人知道,李成梁晚年又强拆了六堡,铁血驱赶六万多户居民返回内地,所谓的开疆拓土疑似是个KPI工程;而戚继光抗倭却是一劳永逸,永绝后患(戚继光先从军事上对倭寇斩草除根,几年后隆庆皇帝开放海关,用改革手段灭绝了倭寇滋生的土壤)。
在大明领导看来,论人才培养,李成梁 > 戚继光
李成梁有8个儿子,全是大明武将,都在辽东手握重兵,都是大明公司核心骨干。另有一个干儿子努尔哈赤更是一手创办了满清公司,可见其人才培养能力极强。
戚继光有5个儿子,但只有长子做了武将,也不负责公司的核心业务。
然而,我们现代人知道,家族企业大都死于传承,更何况大明公司的主人是人家万历皇帝朱翊钧,李成梁家族在辽东风头极盛,有点得意忘形,后来长子李如松就死的有点莫名其妙。
在大明领导看来,论对公司重要程度,李成梁 > 戚继光
李成梁个人威望极高,他去世3年后,努尔哈赤就造反了,说明大明公司离不开李成梁。
戚继光只能以制度带兵,他去世33年后,戚家军仍是萨尔浒大战中最能打的一支军队,证明大明公司不需要戚继光。
然而,我们现代人知道,李成梁搞个人威望长期看对公司没有好处,戚继光搞的制度建设,才是公司基业长青的宝贵财富。
在大明领导看来,论本份精神,李成梁 > 戚继光
李成梁牢记大明武将的本份,一边努力培养儿子和家丁部队,一边努力收集财富,收“全辽商民之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戚继光身为大明武将,不好好练习武艺,一会儿搞写作,教人练兵;一会儿搞科研,弄什么鸳鸯阵、狼筅、车营(类似坦克)、虎尊炮,投入成本高,收益却不清楚。
然而,我们现代人知道,沿用旧方法搞扩张,是容易的事情,但不一定正确;而搞军事思想变革和科学技术变革,非常困难,但这才是正确的事情。
所以,我们现代人都知道,戚继光能搞定大明公司军队战力萎靡的核心问题,搞杀敌业绩踏踏实实,搞练兵制度基业长青,搞抗倭项目一劳永逸,简直是大明公司的宝藏男孩。
然而,万历皇帝朱翊钧不是我们现代人,不能预知大明朝的未来,在他看来:
李成梁负责核心业务,业绩数字精细而亮眼,业务开拓成效显著,个人威望又高,辽东地区只有他才能镇得住,对公司极为重要;
戚继光负责边缘业务,业绩数字比较模糊,能练兵,不过兵都已经练好了;能打倭寇,不过倭寇都已经肃清了;没什么业务是非用戚继光不可的,这个人还总喜欢著书作诗搞科研,不本分,瞎折腾;
所以说,在大明领导看来,大明朝可以没有戚继光,不能没有李成梁。
万历皇帝朱翊钧重用了李成梁,辞退了戚继光。
这样做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明史·神宗本纪》记载,“明实亡于万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