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社会的今天,我们出门必带的一个东西就是“身份证”,可以说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天开始,一个身份证号就终身绑定了,坐高铁、飞机要身份证,住宾馆、酒店要身份证,办信用卡、贷款要身份证,甚至连找个工作同样也要身份证,通过一个小小的身份证把我们所有人连接在一个无所遁形的天网之中生活、工作!身份证制度可以说是现代文明的一个先进标志,对社会管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一、追溯
国人拥有身份证的历史超过2300年,比西方上帝的年龄还要长。
1、照身帖
据考证,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先后进行了两次变法,并一口气实施了许多法令,包括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全国人口在先秦“户籍相伍”的制度上增加了什伍连坐法(注: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什伍之内居民相互监督,一家犯法十家连坐,鼓励告发作奸犯科者,知情不报者与奸人同罪。),发明并发布了最早的身份证——照身帖。不过,商鞅没想到,正是由于他发明的"照身帖",最终却把自己坑了。
"照身帖"是在一块竹板上刻有个人相关信息,由政府统一发放,并加盖官印。
而且商鞅还规定,外出远行者及夜宿旅店者必须出示本凭证,否则关口不可放行,旅店不得留客,违者严惩(是不是似曾相识?)。
商鞅变法期间,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而得罪了很多人。公元前338年,商鞅的大靠山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旧贵族们便趁机在秦惠文王的耳边造谣说商鞅谋反。因为商鞅变法有为,威望极高,秦惠文王早已对其心生顾忌,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便要对商鞅下手。
话说商鞅得知此事,慌忙出逃。一口气逃到边关后,商鞅见天色已晚,想在旅馆借宿,谁知旅馆主人见其陌生,且未带照身帖,怎么也不同意商鞅入住,还跟商鞅讲起了商鞅所颁发的新法以示警戒,说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
好不容易在外熬到天亮,商鞅想潜入魏国,不想魏国早已因他曾用下作手段绑架公子印而把他拉进了黑名单。面对这些自己亲手挖的坑,商鞅高兴也不是懊悔也不是,无奈之下只好返回封地。
商鞅从来不是一个甘于认命的人,决定拼死一搏,便率先发兵攻打了郑县(今陕西省华县)。这时的商鞅终究势单力薄,抵不过因为他的变法而变得强大的秦国了,不久之后,商鞅战败身亡。其后,商鞅尸体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示众,全族也被秦惠文王下令诛灭殆尽。
商鞅之死,可悲可叹,想来让人倍觉惋惜。唯一使人在惋惜中添得稍许欣慰的便是,他曾经所颁布的新法仍在秦国流传,当然,包括那最早的身份证——照身帖。
2、鱼符
时过境迁,时间来到隋唐时期,这时的身份证变成了“鱼符”。与商鞅所发明的照身帖不同,鱼符一般用金属精制而成,分左右两片,上凿用于系带的小孔,因形状像鱼而得名。
这种鱼符仅限官员佩戴,而且鱼符材质随官位品阶高低而不同,其中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鱼符材质为金,三品以下五品以上为银,六品及以下则为铜。鱼符上刻有官员姓名、工作单位及官位品阶,是具有官方性质的代表官员个人信息和身份象征的凭证,常用于出入宫门时所用,功能类似于企业的员工证。
唐武后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力排众议将鱼符改成了龟符,佩戴规则及用途跟鱼符大同小异。有趣的是,“金龟婿”这一说法便是由这里诞生的,因为佩戴龟符而且材质为金的,无不是亲王或三品以上朝廷大员,身份高贵,这样的夫婿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抢手货。
言归正传,武则天死后不久,龟符便重新被鱼符替代了。
3、腰牌&度牒
到了宋代,鱼符渐渐被废除,转而出现并通用起了刻录有持有人信息的腰牌,但仍是仅限官员;度牒的材质也变成了纸,只是以后又改为了绢。
明朝时,官方身份证又变成了牙牌,与之前几个朝代不同,腰牌的材质不再局限于金属,而是出现了象牙、兽骨、木材等各种材质,而且这种身份证也不再官员的专有,一些大户人家的家眷仆从也开始携带腰牌以表明身份。
旧时的职业身份证是根据从事职业的不同来制定的。
如,僧人的身份证,为戒牒和度牒,凭此可四处化缘、筹善款等。
又如,清代后宫妃子的“绿头牌”,牌的顶端涂有绿色。
若是没这张身份证,即使脸蛋长得再漂亮,再风情万种,也别想从正规渠道得到皇帝的召幸。
二、现代身份证的诞生
1929年,我国正处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1929年1月1日,国民政府建立宁夏省,并于1933年委派马鸿逵担任宁夏省政府主席。为了负责加强该地区的国民党统治力度,马鸿逵根据蒋介石在1932年颁布的《剿匪区内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在宁夏建立了保甲制,全面清查全省人口。
1、居民证
1936年,红军作战中心西移,为了抵御红军,马鸿逵想尽了办法。这天,马鸿逵无意中看到了《史记》里的《商君列传》,眼睛一下亮了。他发现,现在国民党为加强统治管理所实行的保甲制度竟然是借鉴商鞅的什伍连坐法,而且书中还提到了商鞅曾经制作过的一种用来鉴别居民身份的照身帖。马鸿逵想,如果将照身帖运用到现在的环境中,岂不是也能起到排查敌我的目的?一念及此,马鸿逵当即便找人开会对新式照身帖的制定进行了探讨。
没过几天,这种名为“居民证”的新式照身帖便被制作出来,并开始在宁夏地区开始正式发放。居民证由白布制成,长7cm,宽3cm,上面写着持有人的姓名、年龄、籍贯、职业,以及身高、面貌、手纹箕斗形状等个人特征。
当时的居民证被规定必须缝在上衣里面,以方便查验。然而也正是由于居民证是布质,而且还被缝在衣服里,于是随着日常的洗晒和不可避免地磨损,很快便会模糊不清。所以,仅仅一年多,这项起初看来还算实施有力的制度便不得不宣告失败。而这时,面对着日军对我国的大肆侵袭,国共也开始放下彼此的敌对一致抗日,因此宁夏国民党政府倒也没再改进居民证,转而投身进抗战的队伍中去了。
2、近代身份证
从1940年开始,宁夏省开始制发“宁夏省国民身份证”。比起此前的布制居民证,这种纸制的“身份证”更接近于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身份证。除了记录持证人的基本信息之外,还要填写持证人手指头的箕斗纹:填证时,要将持证人的十个手指一一验过,“斗”纹划O,“箕”纹划X。这在当时也算是个创新了。
宁夏的“国民身份证”制度施行后,很快显示出了在公共管理方面的巨大优势,也开创了现代中国身份证的先河。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巩固统治,国民党上海市政府也曾对全市各区清查户口,并制发“国民身份证”。这也是一种纸制的小册子,记录着持证人的姓名、性别、出生日、籍贯等信息。它的创新之处在于贴有持证人的照片。
后来,随着上海的解放,这种“国民身份证”也于1951年被明令废除。2000年,上海市公安局将保存的所有“国民身份证”移交上海市档案馆,使得这批珍贵的史料在帮助国人和台胞寻亲中继续发挥着余热。
3、第一代身份证
后来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曾经的身份证不复存在,转而被户口本所取代。一直到1984年的4月6日,伴随着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试行条例》,身份证制度才又得以重生。新中国第一代身份证,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制作技术较为简单,采用印刷和照相翻拍技术塑封而成,为聚酯薄膜密封、单页卡式,黑白照片,15位编码。
4、第二代身份证
然而也正由于第一代身份证技术含量较低,容易被伪造,所以2004年3月29日后,我国又颁发了第二代身份证,此身份证表面采用防伪膜和印刷防伪技术,使用个人彩色照片,而且内置非接触式IC卡智能芯片,可用相关机器读取芯片内的信息。
身份证大家都不陌生,但身份证号的18位数字是怎么构成的呢?
身份证号从左至右依次为:第1-6位数字为地址码,第7-14位数字为出生日期码,第15-17位数字为顺序码(也有人说代表乡镇),第18位数字为识别码。
如,前六位数字地址码,表示我们常住户口所在省、市、县行政区划的代码。
第18位数字是校验码,一般是0—9的数字,现在也经常会出现X,表示数字10。
因为如果用10做尾号,那么身份证就变成了19位,所以用罗马数字的10— X来代替。
使用了这么多年的身份证,你分得清正反面吗?
按规定,正面有国徽的图案,并写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个大字。
有了这个大国,才有了小我,有个人信息的一面为反面。
嘿嘿,原来这么多年来,你一直是“反面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