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年的世界文学座谈会上,一位意气风发的男作家正侃侃而谈,而他的隔壁静静地坐着一位貌不惊人的女士。
男作家问这位女士:“你也是作家吗?”
女士回答说:“勉强算是吧。”
“你写过什么?”男作家继续问道。
女士腼腆地回答:“我只写了小说而已,没写其它。”
男作家有点自傲地说:“我也写小说,写了几十本呢,而且反响都不错。你写了几本?”
女士微笑地说:“你真厉害,我差远了,只写了一本而已。”
“只有一本啊?有书名吗?”男作家越发得意了。
女士平静地说:“我那部小说取名《飘》,拍成电影时被他们改名成《乱世佳人》了,不知道你听说过没有?”
男作家听闻惊愕不已,原来面前这位其貌不扬的文静女士竟然就是名动文坛的玛格丽特•米歇尔。
玛格丽特•米歇尔之所以是我最敬佩的作者,不仅仅是因为她的名著《飘》,更重要的是她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和谦虚低调的人品。
玛格丽特•米歇尔1900年出生在美国亚特兰大,由于亚特拉大在南北战争期间曾经被北方军队占领,所以自玛格丽特孩童起就时常听到长辈们谈论南北战争的话题。自小的耳濡目染使得玛格丽特青年期就立志创作一本有关南北战争的小说。
玛格丽特读书期间由于母亲的去世不得不退学回家主持家务,期间也用笔名为一些报刊投稿。1926年由于腿部负伤而辞去了报社的工作,在丈夫的鼓励下开始致力于以南北战争中亚特兰大为背景的小说,整整十年孜孜不倦,终于在1936年以《飘》为名(作者按:“飘”意味着战争中曾经繁华的一切都随风飘荡、化为乌有,充满了作者的伤感和无奈。)出版了这部小说,轰动文坛并搬上好莱坞电影。
反观当代,三联书社的前总编辑董秀玉曾经质问过,当下中国每天竟然有700多本新书上架,请问我们生产出来的是书还是纸?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本是智慧载体的书籍也成了商业利益的重要来源之一。作家写的不是自己的心得感悟,而是市场需要什么书,读者想读什么书,作家就写什么书,读者是否有收获则不管,只要有经济效益就好。
当前有一种“快速阅读”的读书技巧,有些人支持,也有些人反对。反对的人把这种读书方式称之为“快餐式阅读”,认为如此囫囵吞枣的阅读方式根本不能掌握书籍中的精要。所谓“存在就有道理”,“快速阅读”的产生自然与当前书籍的出版速度惊人的原因有关。我非常支持一句名言:“读一千本书不如把一本好书读一千遍”,但是,这句话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有一本“好书”啊!在当代“图书产业化”、“批发式出版”、“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大环境下,“好书”实在难得一见。在这种情况下,“快速阅读”自然应运而生。
玛格丽特一生虽然只有《飘》这一部作品,但是这足以让她名垂文学史册,因为这是她倾注了所有心血、十年一剑的思想精华。殊途同归,前段时间83版《西游记》的导演杨洁老师去世,杨洁老师一生的成名作品据我所知只有《西游记》一本,这部电视剧一共历经了六年时间才完工,每一针每一线都是精益求益,拿杨洁老师的原来:“我们不是在卖电视剧,我们是在做艺术。”杨洁老师的这句话也可以成为玛格丽特《飘》的诠释。而当代的各类作品,书是东拼西凑的、电影动作都是特效的、人物都是PS的,总而言之一切都是速成的。我们经常说老一辈人的作品为什么在条件这么差的情况下依旧各个都是经典,我认为原因就在于“条件差”,在捉襟见肘的环境下只有充分依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完成自己的作品,而传世作品的必要条件一定是创作者的全身心、长时间、无杂念的投入。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玛格丽特在成名之后面对荣誉却依旧低调,她曾经谦虚的表示《飘》的文字还不够美丽,意蕴还不够深厚,而她自己只是一个业余写作爱好者,不敢自称作家。成名之后,玛格丽特依旧是深入简出,婉拒各类邀请。反观当代,人们争名逐利后万一小有名气便夸夸其谈,宣传、造势的功底更胜作品本身,版税、律师、官司、作秀随之而来。《道德经》云:“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作家也常常被人称作老师,师者传道受业解惑,是圣贤的代表,玛格丽特可以成为“老师”,杨洁导演可以称作“老师”,但是当代很多自称“大师”的人或许离“老师”这两字就差得远了。
玛格丽特十年磨一剑、功成而不处的学者风范对于浮躁、虚荣的当代确实是一剂难得的“醒酒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