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切的说,这本书只看了九天,最后一天太想看《不完美才美》了。几天不摸书还真的有点生疏了。
001和这本书的缘分
笨笨部落上一期读书活动我和小伙伴们一起读了《精进》第一本,当时的感觉就是很开脑洞。比如矩阵,郑重等都是从那里读到新的解释,又反思很多的词语。这一期笨笨姐说选书,我也就跟着读了。
002读着本书的初步印象
第一遍读来感觉很难,至少不容易,很多词需要查字典才能搞明白。比如精益生产,模块化,脱钩……第一遍摸着石头过河,搞不懂也得往期走。
读第二遍之时,不急于从具体文字着手,先把目录和序又仔细推敲了一遍。感觉作者布了一个很大的局。确切的说,从第一本就开始了。
003 具体内容的思考
①从序开始,续写第一本《精进》
记得作者第一本《精进》里写到,让我们跟着孩子学"郑重"——严肃认真之意。
是不是有点诧异?我们,大人,还需要跟孩子学严肃和认真?
平日里多观察一下孩子,他们对待新鲜玩具是不是特别宝贝的玩?一个寻常的口哨也能玩很久,小一点的宝贝甚至可能用牙齿咬咬,试试硬度,味道啥的,虽然留了很多哈喇子,但不可否认,人家玩得可认真了。从材质,到软硬程度,味道,气味,颜色……如果多一点经验,可能会开发更多我们不知道的潜能~
而我们大人接触到新事物,第一反应会不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判断?对,就是多了些时间累积的经验而已。
文章开篇,作者指着一座大厦问8岁的儿子:这座楼高不高?儿子回答他:有86层。
数字不一定准,但是看待同一件事物,大人跟孩子的视角怎么会差那么多?
我们很多时候因为一点知识而自足,好比知道这座大厦的名字,却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观察一下。这或许就是妈妈们口中常说的——用心跟孩子相处,会学到很多。因为视角不一样,更纯粹。
②作者第一章:从打破视角开始,教我们不要依赖已有的一点经验妄下判断,而是要像孩子一样,用郑重的态度从四种基础的观察方法(从材质,构造,装饰,工艺)重新认识身边的事物,发掘隐性的知识。
③第二章提醒我们用层次的眼光剖析事物:向上探索(从整体框架开始理解,找到事物间的共性,再由此及彼的认识不同元素极其意义)和向下探索(从最基础的元素开始学习。比如读书时学习英语从被单词开始,却不熟悉单词运用的场景和意义。学习会比较缓慢),用层次的思维理解系统,并在系统中找到关键模块学习。
高手区别于普通人,就是因为他比别人能多看到几层,并在不同层次转换。
④第三章谈组合。提醒我们用模块化的思维解决问题,从而优化系统。
竹篾姑娘把简单的竹篾重复叠加和组合,可以编出千变万化的造型,而那些重复的就是造型的关键模块。它依赖于扎实的基本功(模块化),才能完成复杂的造型艺术(组合)。
模块化工作系统=硬件模块×软件模块
只有当硬件足够硬(基础设施),软件足够(思维方式)多才能构建自己的护城河。
⑤第四章谈限制。我以为通过之前的四种观察法,透过层次找到和优化关键模块,我们已经能够掏出一条"生路"了。作者却要求我们往回看——从现有的环境中,发现更多可能性。
好比写一篇文章,不限主题,不限对象,貌似可以天马行空的挥笔疾书。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给的自由度越大,越不知如何下手,即便写了也不一定能收的回来。还不如交代了时代背景,主人公,遇到的困难……更容易下笔。
没有规则不一定好(好比育儿,我们不论多爱孩子都得给他立规矩),有规则,反而会更真实可行。
生活里我们得学会理解限制背后的成因和意义,把限制作为解决问题的线索。
⑥第五章讲进化——新物种不一定陌生,可能是老朋友的新改变,比如共享单车和共享电瓶车。给寻常的事物找到新用处,就是创造。
作者提醒我们要理论结合实践,才能反复验证和强化知识。
⑦第六章谈迁移。
迁移的重点不在"移"而在"迁"。
你得在一件事物内部发现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要素和结构,将它们脱离原有的环境,并迁移到新的环境里做有用功。就可以实现跨领域的学习和作用了。
古人讲的一叶知秋,见微知著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