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有个木质小书架,被父亲细心地漆成了浅浅的绿色,在那低矮的小平房里,一摆就是十多年。
对书最古老的印象,是我撕了小书架上的成语大词典。那厚厚一摞光滑的纸令我欣喜若狂,叠成许多架飞机,唯一的遗憾,是上面黑乎乎的,要是白白的就好了,我可惜了一整天。
换来的,是母亲下班之后,抱着剩下的半本词典可惜了一大晚上,我这才发觉闯下大祸,惴惴不安。也才第一次认识到,原来纸面上那些黑乎乎的,是很重要、很神奇、很令母亲心疼的东西。
那大概就是书籍在我心目中神圣地位的开始了。
后来关于书,我又经历了许多。
因为看书太久,被担心坏了眼睛的父亲责骂,于是常躲到小书架和书桌之间的夹角处读;又在半夜醒来的时候,偷偷把看了一半的小说读完,导致第二天课上打瞌睡;还曾数次在中午,因为读书太过入迷,烧干了锅底,最后干脆不再起火,几根黄瓜下肚,快迟到了,才撒腿往学校跑。
这就是我的小学时代,也是读书时间最宽裕、最享受的年代。
可当我长大了、成为一名教师、也面对着一群小学生的时候,我才发觉,原来读书这么有意思的事情,有那么多孩子不喜欢。
我尝试过很多方法,我陪着他们一起阅读,可他们年龄太小,我们很难读到一处去;我制定了百日读书计划,却令一部分孩子陷入了追求数量而非质量的错误中去。
无论我怎么努力,总不能做到让所有孩子都爱上书。
也因此,当我看到《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时,我立即心动了。我想找到解决方法,哪怕找不到,我也希望能找到一些共鸣,给我一点安慰。
这是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台湾作家宋怡慧的书。
宋怡慧,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2006年接下新北市立凡凤高中图书馆主任一职,将原本发霉、无人闻问的校图书馆进行大改造,积极推广她一辈子的信仰:阅读。
如我所料,这本书的确给了我很多共鸣,甚至都不仅仅局限于阅读方面:比如那些叛逆而不能接受你关爱的孩子、那些作文根本就不知所云的孩子、那些满是小心思无从沟通的孩子……
尽管她的孩子年龄更大一些,但有许多问题,也都是共通的。
而这些问题,她都通过推荐阅读来解决,她的孩子都笑她:“老师都是一个套路,不管你想不想,聊着聊着,就会问你想不想读一本很好的书,刚好可以帮助你,然后不管你愿不愿意,走的时候都会带走一本书。”
但尽管如此,孩子们也还都会配合她。要么有用、要么有趣。读书,总能解决他们的一个问题,告诉他们一个需要着的答案。
在这本《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中,共有三个章节:“孩子们巨大的生命困惑”、“牵孩子的手,一起阅读”以及“阅读提醒:生活就是阅读。”
前两部分中,作者用了27篇小文章,介绍了当孩子们在面对生命中的一些困惑时,书籍如何帮助他们解决,最后一部分则阐述了自己的一些观念与教学过程上的经历。
前两部分的27篇文章是全书的重点、同时也是精华所在,它阐述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27种小问题或应该拥有的价值观:关于付出、关于做自己、关于爱情、关于友情、关于沟通、关于外表……它是教学案例与阅读的结合。
其中我最喜欢第一章的最后一篇:《感觉被爱、浪漫满点的高中寒假作业》,这篇文章的副标题叫做:关于懂得生命的滋味。
作者宋怡慧给孩子们留了别有趣味的寒假作业:好好吃一顿、今天我最美、我的小宇宙、最浪漫的事……要求孩子们不要把目光完全放在学习、分数、补习班上,而要按照衣、食、住等的顺序,去感受生命的美妙。
当然不变的,是偷渡几本与此相关的书。孩子们欢天喜地地接受了,他们在阅读中感受自我,在生活中体验自我。
这是关于书籍有趣的层面。
第三章的第三篇文章:《如果大人都没有阅读习惯,又如何要求孩子?》则是关于有用的层面。
对于一个还没发现读书乐趣孩子来说,要他放弃玩乐去读书,确实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那么家长该如何给孩子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如春风化雨般引导着他去读书?
作者给出了如下几个建议:
一、为孩子布置一个温馨、自在的读书环境,让这个小角落成为全家最温馨的地方。
二、为家人留一笔买书基金,预留的基金,让我们每个月都有机会一同去挑书、看书,而这也成为父母与孩子增进感情、相互了解的通道。
三、陪伴孩子一起读书,给孩子准备五彩缤纷的卡纸和彩笔,教他们如何做笔记。
四、营造和孩子聊书的氛围。在作者的记忆中,母亲提到书时的神采飞扬,使她毕生难忘。亲子之间的阅读,也让阅读这件事情,变得有了温度。
五、阅读便利贴,激活书写的契机:在书的扉页贴上一张便利贴,写上爱的絮语、或提出几个关于书的小问题,让孩子寻找答案完成通关游戏。
六、让孩子动手整理自己的书单:尊重他的选择,当他能够整理的时候,也就代表着他独立阅读的时代已经来临。
七、交换书籍:建立亲子共读的默契。我们通过书籍走入孩子的世界,也让孩子读一读我们喜爱的书籍,拉近彼此的关系。
当然不只于此,全书中的其他文章中,也提到了许多就这样,作者带着一颗温暖的心,推行着让她感受到温暖的阅读。而阅读也不辜负她的期待。
要么有用、要趣,去读书吧!书籍总能解决你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