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
时间总是自顾自地流逝,我们无法管理时间,真正能管理的,是我们自己,一切靠积累。
醒悟
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大脑,心智影响行动,运用心智的力量摆脱自己的局限,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现实
一方面自己的欲望无限,一方面要完成的事情太多,自我满意度不断下降,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速成绝无可能,出路只有一个——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我要”的欲望用“我有”的东西来满足,即便“我有”的东西不够,可以借助已有的足够的努力和勤奋,抑或投机取巧的方法和经验,假以时日,定能如愿以偿。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你想要的什么,他偏不给你什么。摆脱这个死循环的方法只有一个——给我们什么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想办法运用心智的力量去识别死循环和恶性循环,然后再不可能的情况下跳出去。在“我要什么”时马上提醒自己思考“我有什么”,转瞬间让你“脚踏实地”,哪怕“我什么都没有”,但我还有时间、精力、还有正常的智商,只要努力和勤奋,机会总是存在的。
完美不存在,很多人把自己标榜成完美主义者,成为他们不做一些事情的接口“做不好的事情我不做”。没有什么事情是一下子能做好的,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需要时刻忍受各种各样的不完美,缺憾必然存在,先完成再完善,不断地努力做到接近完美。
未知永远存在,我们害怕未知,害怕不确定的东西,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只是我们永远做不到。爱钻牛角尖的人,喜欢刨根问底,无法忍受未知的存在,他们不知道从来没有人在任何一个问题全知全晓。接受这个现实,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把它先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积累,成长,当有了答案的那一刻,你不再是当初无能为力的你,你已经重生。
很多人对生活现状不满,人们往往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很多人心怀梦想,有一个“梦想职业”,他的所谓“梦想”使他在当前职业上心不在焉、无甚积累,心怀梦想的时间越长,他的沉没成本越高,无意之间被自己的“梦想”绑架,越是不满现状,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烈,最后迷失方向。没有人能逃脱现实的束缚,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顾影自怜只会浪费精力与时间,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乐趣。热爱生活,不在意外界的影响,专注于做事而心无旁骛,使自己处于良性循环,保持持续进步。
与时间做朋友,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记录、思考和反省自己的念头,甄别不现实的念头,接受现实。时间是现实的人的朋友,是不现实的人的敌人。
管理
做事情时,一旦开始,就会发现“意外”接踵而至,导致估算任务完成时间不准确。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告别拖延,拖延的本质在于内部和外部恐惧。内部恐惧,只要开始做事,就要面临做错、做不好的风险。接受现实,勤能补拙。外部恐惧在于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动辄给出非建设性的负面评价的人往往不是正经做事的人,没有谁一开始就能做对做好。拖延的人对“最后期限”有荒谬的幻觉,最后期限不是固定在未来的某一点,而是朝着你加速扑来。不要问什么时候开始才好,答案只有一个“现在”。再就是直面困难,拖延的人总是做简单的事情,回避困难。任务通常因为重要而困难,因为困难而重要。踏实做事,任何任务的绝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无趣的,所谓最有创意的部分,可能连1%都不到。
三思而行,做事情之前考虑What、Why、How。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学会项目管理者应用思考,通过关注“方法”去反复拆分任务,最终确认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
并行执行,有些任务可以并行执行,例如跑步时听书,排队时先选菜。将大任务拆分成小任务,分辨出哪些可以并行,提高效率。
感知时间,记录事件-时间日志,基于过程的记录比基于结果的日志记录更为详尽,时间不能被管理,能做的是想尽一切办法了解自己、了解时间、精确感知时间,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与时间做朋友。
做重要的事,判断一项任务是否重要的标准: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否确实对达成目标有益。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无趣,都应该去做。无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应该去做。
计划赶不上变化,计划总是被打乱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计划过于长远。无论变化多快,计划总是要有的,在制定计划时应该考虑到变化,以自身的情况分析自己究竟适合制定多久的计划。在目标现实可行、方向确定的情况下,辅以计划,才能成功。期限越短、内容越清晰,目标越容易实现。长期目标、人生理想固然要有,但他们太遥远,以至于我没看不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做的是一步一步地走,把每一步走好,走踏实。做长期计划显然是正确且必须的,但并非每个人都有制定长期计划的能力。拥有它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短期逐步到长期。
有时不需要制定计划,原因两个:1、任务非常简单;2、初始状态下,往往没有能力制定合理有效地计划,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做任何事情,都可能经历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败、失败、再失败,认真反思,卷土重来,直至成功。
在完成列表中每个任务时,如果有了新鲜的主意,不用放弃,只需启动另一个列表,标题是“下一阶段任务列表”,把它们记下来就好。然后回到当前的任务列表,专注在现在应该完成的任务上。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不影响当前任务的进度,另一方面,当前任务完成后,下一个阶段任务列表上已有相当数量、非常具体的待处理项目了。
执行任务比较复杂时,预演每个步骤很重要。只有经过大量的预演或者联系,我们才能在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有出色的表现。准备充分的人,常常会有出色的表现,最终顺利完成任务。
验收机制很重要,不管遇到什么任务,对其认真审视,同时提出问题“怎样才算做好”,把任务拆分成子任务,确定“做好”的标准更容易达到。在任务或子任务完成时,拿出之前写下的标准对照一下,它会让我们注意更多地细节、进行更多的西靠,并不由自主地更为专注。
学习
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试错、观察、阅读,思考。
阅读:通过阅读,得知他人体验和试错的结果(经验),进而获得跨越时间和空间,跨越种族和国度的信息,快速的积累经验。
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思考、求知的过程,某种意义上就是探求因果关系的过程。开启心智、正确思考,更值得我们投入时间与精力。
学习的进展,进展和时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关系曲线是阶梯状的,学习过程中有很长时间一点进展都没有,但从某一刻开始突飞猛进,而后又是长长的一段所谓“平台期”。只有经历积累的过程,量变到质变的效果才会出现,才有可能突飞猛进。
思考
权威不一定正确,就算权威正确,也只是权威表达了正确,而非正确属于权威。准确地说,权威只是权威,正确就是正确,它们俩什么时候都不是一回事。工作岗位上,很多人盯着榆木脑袋,只做领导要求做的事情,但往往连被要求做的事情都做不好。这些人不是偷懒,而是长期养成的习惯(回避思考的思维模式)造就了它们的行为模式——他们想不出该干的是什么,所以只求把领导交代的任务完成以保饭碗。少数人在接到任务后,勤于琢磨,思考该任务的目标、实质、意义,再据此思考完成该任务的方法。他们会为了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去做很多领导原本未曾交代的事情。最终不仅能完成任务,还有很多意外收获。前者“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却“一无是处”、“碌碌无为”,后者却在同样的时间里“一步一个脚印”、“步步高升”,后者拥有更多的机会,占据更大的平台,最终与前者称为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人。
导致逻辑错误的重要原因:概念不清和拒绝接受不确定性。
自证预言,如果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事实上原本并不见得一定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情最终真的会发生。自证预言使因果关系变得复杂,一个原本并不存在的原因竟然“无中生有”变成了真正的原因。
分析因果关系使我们在决定是否接受某个观点之前必做的个功课。很多人做不到思维缜密的原因:一、习惯性地拒绝思考;二、不懂得应该如何思考。想做到思维缜密,从现在开始,在相当长的是段时间里,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或者自己被灌输的每一个念头,甄别其中的因果关系,逐一应用以上提到的种种原则。
每个人都要清楚地认识“道理”和“感悟”之间的巨大差异,道理应该是普适的,感悟只来自个体经验。成功背后的东西很难看清楚,所谓成功的真实性也很难判断,成功者们又会有意无意地美化和包装他们的经验,而这一切,都在干扰我们的判断。观察失败者相对容易得多,失败者的失败往往是明显的、确定的,失败的真正原因也往往很容易查实。只有经过自己的仔细分辨,真正成功者的宝贵经验才是无价的。一方面要多花心思分辨,另一方面要多花时间真正了解自己,以遍避开“一概而论、生搬硬套”可能带来的灾难。
人人都有弱点,因为人人都会有恐惧。恐惧需要克服,勇气需要培养,积累。一个人的强与弱,相当于他的勇气减去他的恐惧之后的分值,如果是正数,他是强的;如果是负数,那么他是弱的。摆脱“自以为是”陷阱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正视自己的恐惧,因为恐惧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