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期的学习颇有一波三折的感觉。运完粽子,直奔立玄居,而后折回洪宅。
这一期的主题是“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出自宋理学家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文以载道是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点。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贯道”发展,经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古人的“文以明道”、“文以贯道”, 实即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文以载道”。文以载道的“道”,究竟是什么?其实从荀子的“文以明道”到“文以载道”,道”的内涵与外延都因时或人而改变的。在本文中“道”的释意,不是道路,也不是老子《道德经》里的“道可道,非常道”那种玄而又玄的“道”,而是道德、道义、正义、伦理的意思。换成现代人的说法,就是人类良心,社会责任感。
鲁迅先生说:“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路是人走出来的,人最初走的路往往有很大的随意性,路也纵横交错。渐渐的,那些走的人多的路就往往成了正道,走的人少的就成了蹊径,甚至歧路。可“人间正道是沧桑”,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老子》。正道畅通,邪道才能减少。人有血液循环道、呼吸循环道,这两道讲究的是阴阳和谐,气血调和、通畅,不应有过多的杂质,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读书、为人之道也是如此。作为读书人,作为知识界又该走什么道?载什么道呢?
话说鲁迅先生当年弃医从文起因于,他在日本学医时,看到一群中国学生围着看日本掠夺国人的电影而面无表情,忽觉得把医学的再好也只能治人的性命而无法拯救国人的灵魂,簇弃医从文,写了许许多多在那个年代有关国人觉醒的文学作品。其中的一篇“药”的作品里,一位孩子叫华,一位孩子叫夏,华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而病入膏肓,寓意着呐喊国人的觉醒。
书画应也属于文的一部分,任何作品,如果在创作时有立意,那么我们都能感受它所表达的意义,如春兰,夏荷,秋菊,冬梅,自古以来太多的艺术家,已诗歌,画面,太多的形式表现过它们,我们小时候读过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不断的勉励着后人克服困难,立志成就。
又如荷花,其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一直为世人所称颂。荷和“和”“合”谐音,莲又和“连”“联”谐音,所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经常以荷花做完“和谐、和平、合作、团结、联合等的象征,以荷花的高洁作为和谐世界的象征。所以这应该也是文以载道的一部分吧?
感谢老师的辛勤教导。感谢师兄师姐们共同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