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岁,总是要不断学习,学习短板,了解不擅长,好让自身的形象看上去更加立体,饱满。
那些不被设限的感觉,无法定义的感情,脱口而出的标签,被局限的可能性,让痴迷文字的人与数字之间的缘分变得浅。
最近,我爱上了许多以前不会爱的,这是一个过程。
开始每天吃甜品,纽约重芝士乳酪的那种;早晨看行业新闻,我本是一个主观随意者;学着纵向思考问题,譬如经济危机与女性时装裙子的长短到底有什么关系。
在学习这条路上,只有丰富和贫瘠,没有适合或不适合。向来浪漫主义的我这周看了一本经济学的书——《富爸爸与穷爸爸》。看得极其认真,做了两大页笔记,想与大家分享一些读书心得。
//在我看来,笔记也是很私人的东西,字体被我完全翻转了,大概是看不清在记录什么的,这样令我安全。
书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作者罗伯特・清崎的亲生父亲(穷爸爸)和朋友的父亲(富爸爸)对金钱的看法截然不同,穷爸爸是学历颇高专心为政府做事的保守派,富爸爸是学历不算高但很会赚钱的豪迈派,这使罗伯特对认识金钱产生了兴趣,其中他向富爸爸取经如何致富,最终他接受了富爸爸的建议,并由此成为一名极富传奇色彩的成功的投资家。
虽然看上去是一本讲经济学的书,我倒是觉得更像一本生存宝藏。于是整理了一些对这个阶段的我有帮助的道理。
1/
“富爸爸”的观念是不要做金钱的奴隶,要让金钱为我们工作。这一理想化的前提是分清“资产”与“负债”的区别。资产让我们的钱包鼓起来,负债则是从我们的钱包里掏出money。例如投资一处房产并不是资产,用现有房产的租金去投资新房产,有现金流支撑,这项投资就变成了资产。
2/
分清事业和职业的区别。几天前,我很喜欢的航空体验vlogger Samchui在视频里透漏,除了是航空体验达人,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在金融圈,日常薪水可以给自己的业余爱好广泛支撑。职业让我们产生收入,而事业的重心则是资产项。拥有一份自己热爱的事业,给予安全感的职业,是很好的。
3/
真正的资本家利用他们的财务知识逃脱了。起初税收的成立是想惩罚可恶的资本家,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但资本家懂得规避重税,一切尽在运筹帷幄中。沉重的税收实则压在了中产阶级的身上,赚得越多,向政府流动的更多。一个月里5天的工资都不翼而飞,和广告中50%的代理费不知所向一样。
4/
目标不同,思维逻辑不同。以政府和企业举例。政府规模不断扩大,以便征收更多的税;企业以“雇人少,花钱少,运作良好”受到尊敬,前者是力求扩张,后者是在有效范围内合理缩减。
5/
不能总是抱怨而不去分析。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在现实问题面前扮演了一个悲观主义者,当失意来袭陷入深泥,一时混沌无法抽空。就像《谁动了我的奶酪》里那两个偷懒的人类。转换思维方式,化困顿为解局。
6/
所谓自律就是熟悉现金流管理,人事管理,以及个人时间管理。名义上的富人不过是比常人多了一些以钱生钱的科学道理,MCN公司能专业管理好每一位网红,每一个IP,每天七点起床写稿,十点吃brunch,下午三点吃一块甜品,把日子量产,个人时间管理就运作起来了。
7/
工作就是比破产强一点,不幸的是,它适用于数百万人。在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自我下沉,找到未来可以变成事业的方向。
8/
上帝赐予我们每个人两件伟大的礼物:思想和时间。他们忠实又公平。
9/
我的痛苦不来自于外部,来自于我的欲望。坦白来讲,我有内外部两种欲望,外部一直在追求某种生活方式,内心始终在寻找一处港湾。这本书影响着我的消费观,用资产项产生的现金流来买大房子,用现金流买奢侈品,人生总归先苦后甜,甜才能更甜。
10/
这一条留给无限想象。
说到生活方式,书中提到了得克萨斯。那里的人们赢了会骄傲,输了也不忘吹牛,在得州,什么东西都大气。赢了就会赢很多,输了也会输得令人吃惊。
如果你要破产了,那就索性一分不剩。
成长是一次在无知和觉醒之间的斗争。未来的思想已经兵临城下,这场战役里没有始作俑者,只有什么都不剩的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