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多读书,但当开始准备读书的时候,却不知道从哪下手,经常有这样的困扰:
想读书,可书那么多,我该从哪本读起呢?看了很多书单,买了很多书,但却没读几本,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了。
追问一件事情的动机永远是解决它的最好办法,只有不断追问为什么,才能抓住问题的根源。关于读书,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为什么要读书?即明确读书的目的和意义。
为什么要读书
很多人觉得读书不需要目的,自然就好,并且一听到读书方法之类的便嗤之以鼻。认为读书不应该有目的性的,忽略了一个基本的常识:书籍本身就带有标签和适用范围。
最简单的例子,你走进图书馆或者任何一家书店,书籍都已经是分好类的。不同领域的书归置到不同的地方,读者会到他们感兴趣的领域找他们喜欢的书籍。
真正漫无目的去找书的人根本找不到适合他的书。而且一般持这种态度的人都是不怎么读书的,当冒出想读书的念头时,“我应该读什么书”这个问题就会如影随形。
网上也有一些很美妙的说法: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吃过很多事物,现在已经记不起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为我的骨头和肉。”
“你看过的书,见过的人,经历过的悲欢离合,最后都变成了你自己。”
这些说法很文艺,也很能鼓励人,但它是不可衡量的。操作起来太虚了.....没有和明确目的结合的阅读,因为很难应用到生活中去,遗忘率很高,而且也没办法为生活提供指导。
很多心理学研究证明:我们持续做一件事情的信心很大程度来源于成功的反馈,没有这种成功的反馈,就很难坚持下去。同样长时间的阅读却没有任何有效反馈,很难坚持下去。
因此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明确读书的目的是选书和坚持读书的关键。
如何挑书
书的选择主要看个人的价值判断,简单的说就是要确定自己的需求。
书分很多种,首先分领域,其次分类型。举个例子,如果你喜欢哲学,那就应该去找哲学领域的书籍,找的时候你会发现哲学的书籍又有很多类,通识类,专业类,方法论类的。
选哪一类取决于你的需求,如果你是想普及一下常识可以选通识类的,比如《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等;
如果想深入了解可以啃两部专业类的大部头,比如《西方哲学史》以及一些哲学家的专著等;想解决具体问题就可以找方法论类的。
总之,只要明确书是有不同类型的这个概念,并且知道自己的需求,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书。
就像你不知道怎么读书,根据这个需求就可以找到一本豆瓣评分高达8.4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来学习怎么读书.
然后就是渠道问题,现在有很多图书评论和推荐,可以看看书评和目录,结合自己的需求挑适合自己的书。比如豆瓣、知乎、简书、读书类的公众号等。
当然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会挑到不那么适合自己的,但是大量的试错是必须的,买的多了,自然越挑越精准。
如何坚持读下去
首先,对于刚开始读书的人,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是最重要的。建议一开始不要选特别难的,选一些你能读下去的,容易接受的,比如短篇的小说、散文之类的。
如果一开始读的太难,读不懂就会产生挫败心理,觉得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就读不下去了。因此一开始以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为主,渐渐可以加一些难度高一点的书籍。
比如你这个月的读书计划是三本,可以两本是轻松一点的,另外一本是难一点的。然后根据你读书能力的提升不断地调整书单的结构。
其次,要尽量使你读的书,从中学到的知识和你的生活产生链接,链接的节点越多,维度越丰富,你对于书中内容的领悟就越清晰。而且它还会增强你对读书的认同,鼓励你继续读下去。
当然,所有关于读书的方法论,最后都归为一条,你要开始读书。不必担忧接下来读什么,先拿起一本书,下一本书就出现在你现在读的这本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