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是个人观察所得,不必对号入座。
今年即将迈入初三的外甥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被老师劝退,让父母带回家反思,气的姐姐好好收拾了他一顿。
但无论是威逼利诱还是痛斥打骂,外甥铁了心不去上学了,理由是不知道每天学习为了什么?
而姐姐姐夫给出的答案却让我有些苦笑不得:“你不上学你能干啥去呀,这么小就出去打工,人家也不会要你啊”。
听到这儿,很多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我想说,其实这样的例子现在在农村很普遍,甚至是稀松平常。
虽然现在教育条件好了,农村生活质量提高了,但很多人反而没有了当初对于读书的那份热情与期待,许多孩子早早的就不愿意上学了。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1. 家长们的娇惯与事事包办
之所以说是“家长们”,是因为这里面不仅包括孩子的爸妈,还有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而且由于农村普遍结婚早,所以很多孩子是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养大的。
至于父母,大多还过着单身时候的逍遥日子,高兴了逗一逗孩子,不高兴了立马走人。
而老人看孩子的一大特征就是无限的宠溺,出门就抱着,吃饭就喂着,孩子想要什么就立马满足,偶尔因为失去耐心冲孙子发下火,事后也赶紧拿玩具或金钱来作为补偿。
这样的宠溺与事事包办,不仅让孩子失去了自主能力,还养成了娇纵的坏毛病。以至于爷爷不像爷爷,孙子不像孙子。
或许正是从小没有受到任何人为的约束与规矩的管教,许多孩子都不喜欢学校里单调的时刻表,不习惯被布置任务,不愿意配合集体的活动,从而早早产生厌学的情绪也就顺理成章了。
2. “听话”让步于其他一切教育
在老家,很多人对于我严格控制女儿看动画片的时间很是不解,更有甚者觉得我是闲的没事干了。
因为在他们看来,把孩子扔给电视机,孩子就“听话”而不再来缠着大人了,自己不仅耳根清净了,还能去和邻居朋友拉拉家常,何乐而不为呢?
他们口中所谓的“听话”成了标榜孩子的唯一标准,即便孩子没有礼貌与规矩 ,即便孩子天天在学校混日子,这些在他们看来都觉得不是事儿,一来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只是他们认为的小)很正常,二来老师没有因为孩子而请家长,因此没必要对孩子管这管那。
正是因为家长对孩子这一模糊的要求,使得一方面他们不懂得或者懒于去了解和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孩子由于对周围世界缺乏认知与判断,不懂做事的尺度与界限而容易闯出祸端。而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是不受人欢迎的,久而久之,孩子也讨厌再去上学,从而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3.从小被灌输的“关系大于努力”的观念
在农村,“有人脉”是一件令人羡慕的本事,仅次于有钱。
无论是躲避计划生育罚款,还是孩子上学,无论是医院看病,还是帮孩子安排工作,基本上只要你“有人”,事情就能顺利的多。
基于此,很多人从小就深知人脉的重要性,而对于踏实努力则感到不屑。
于是,很多人反而都把精力放在开发人脉上去了。
4.生活无忧,缺乏奋斗动力
比起大城市的高压生活,农村的生活更显舒适。
春种秋收,农忙时下点力气,农闲时就在家玩,大不了冬天放弃休息去打工挣点钱,基本不会担心吃不上饭。
用我公公的话说就是,我在村里一个月不干活不会饿死,但城里人就不行。
而且,与我们经常提倡孩子长大后自力自足不同,在农村基本在男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开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就开始给他存老婆本了,从小时候的吃喝用度、上学学费,再到买房娶妻,家里人都一一为他打算好,在他们看来,比起出人头地,男孩子长大娶妻生子,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更显得重要。
正是因为所有的东西家长们都为其准备好了,所以很多孩子觉得上不上学、读不读书都无所谓,过父辈那样的生活也不错,至少自己不用吃苦就能收获别人奋斗多年都不一定过上的舒坦日子,何乐而不为呢?
5.“读书无用论”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聊到某些文化不高但事业有成的人时,就会眼冒金星,一面羡慕这些人的丰硕成就,一面感叹自己时运不济,最后再来一句:“读那么多年书有啥用啊,现在还不是苦哈哈的上班族一枚?”
尤其是那些读书时学习成绩好的人,多年以后突然发现那些上学时调皮捣蛋的坏学生事业竟然做的风生水起,心里的滋味仿佛打翻了五味瓶一般难受。
于是,很多人就开始信奉“读书无用论”,转而让孩子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上去历练,以期能够碰上大运,从此翻身农奴把歌唱。
但是,事实却是,读书少还能成功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辍学打工的孩子,基本上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依旧挣扎在社会的底层,一辈子始终与自卑和愚昧为伍。
那么,到底人为什么要读书?
我想,龙应台女士早已给出了一个绝妙的答案:“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能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或许读书不一定带给一个人物质的富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它一定可以为你打造一个开辟未来的坚实基础,同时给你营造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让你的灵魂有所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