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名要趁早,还是出名要趁好
01
我是16年6月才开始正式写文章,并发布到网络平台,微博,微信公众号,简书都有涉及,可还是收获了了。
朋友说,那是你没赶上好时候。
05年,新浪博客风头强劲,图霸天下,各路文化人井喷而出;09年新浪微博热火朝天,各种大V横空出世;12年微信推出公众平台,引发自媒体轰动;13年间叔带领着一帮团队,聚集了一大批写作爱好者和阅读爱好者,创立了简书品牌。
算算时间,最好的信息大爆炸时代你已然错过。
现在写文章,做自媒体的人那么多,想在写作这条路上混出点名堂。还是等下辈子吧,赶早些。
朋友的话,说的也不无道理,现在90后都已经开始退居时代二线,独剩00后开始在各大影视圈,网红圈,文艺圈独步天下。
我作为一个落伍的80后,已然差了不止一大截。
可是,我的80年代也曾是时代的当红炸子鸡,动辄网络上铺天盖地的80后拥有过的热火青春与满满回忆,充斥着整个朋友圈,网络平台。
所以,我也曾青春年少,也曾拥有少年成名的机会和姿质,可在那个青葱的十七八九岁,或者更远一点的二十三四岁,在那个自媒体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我在做什么呢?
02
05年的时候,我还在读高中,课桌上的书本垒砌来有半人高,做不完的试卷,看不完的书,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是拿着书本快速冲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埋头啃读。
晚上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是蜷在被窝里合上画满笔记的书本,关上手电。
看过最多的闲书是作文写作大全,听过最多的磁带是英语课本单词。
偶尔从书店借了杂书,也是每日提心吊胆的掐着课间休息时间看,囫囵吞枣,过目即忘。
偶然得到一卷卡带,也是周杰伦式的听妈妈的话吧。
当时,颇为流行,争相传阅的可爱淘式霸道总攻和可爱软妹,以及郭小四的致青春也仅仅让我懵懂的知道了青春的爱恋,青涩暖心,却到达不了内心关于成长历程的深刻感悟。
逃过课,打过架,递过暧昧的小纸条,参与过各式各样的年纪小型帮会。 自以为像个大人,转过身便被父母拿着扫把追过一条街。
曾经那样的愤世嫉俗,汹涌冲动,也不过是约上几个好友,来一场短暂的离家出走,然后赶在天黑前回到自己的小窝。
街道上随处可见的电话亭是我们大多人手一张电话卡唯一的联系方式,偷偷将家里面巴掌大的按键手机带到学校里,也时时刻刻做好被同学举报,被老师没收的准备。
家里的唯一连接外界的电视机,被家长一到放学的点就拔了插销,藏了遥控器。 VCD,DVD,那是过年才有的影视盛会。
09年的时候,我刚拥有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大学的突然放松,让被学校禁锢了整个青春岁月的我,跃跃欲试的冲进了人来人往的喧嚣闹市。
整晚的K歌,泡吧,聚会,迟来的青春才刚刚开始宣泄。 一下子拥有的过多,却突然迷失了方向。
上的最多的是人人网,用的最多的是QQ空间,没来得及知道博客,也没有意识追逐微博。 每天种种菜,偷偷菜,追追剧,打打怪。
最热闹的活动是社团刷刷脸,班级跑跑腿。然后到了期末,疯狂的背书然后放假回家。
眼界的狭窄,思想的局限性,让我根本想不了太远。
唯一的文字,就是 QQ上随着心情不断变化的签名和日志。 逛过最多的贴吧是百度,因为08年汶川地震,一年一度固定的5.12网络凭吊。也曾因为10年的69圣战化身网络上的愤青。
那是最自由也最迷惘的岁月,后路已无,前路未知。
想背着包袱奔放人潮拥挤的大城市,也想夹着行李回归熟悉温暖的小家乡。
宿舍夜谈会上,聊的最多的是将来如何出人头地挣大钱,身披婚纱新嫁娘。 未来什么模样,尽在想象之中。
12年初入社会,那些荒诞的梦和想只过眼云烟一样从脑海划过,立即被现实抛在脑后。
跑招聘,参加大大小小的企业招聘会,文案,销售,策划,助理,文秘,顾问,甚至厂子里的监测员,专业对口与否,工资高低与否,地域远近与否,都顾不上考虑,只要有一家公司能接收就好。
曾经一个人背上背包,拖着行李,顶着家人的反对,站在火车站门口,手握从北到南的车票,去参加一场跨越700多公里的房地产销售面试。
也曾通宵看书,挑灯夜读,参加一场又一场从上至下的事编考试。
连如何以一种方式存活在世上都是如此艰难,更何况专注于内心彷徨的惴惴不安。
03
终于被一家单位收编,作为职场新人,每日奔波于业绩与不断学习之间,忙的像鹿,累的像狗,歇口气的时间都害怕从所在的位置上滚落下去。
唯一排解压力的方式除了看生活百态的狗血电视剧,就是背着包踏遍临近的千山万水,寻一方心灵的明镜乐土。
那时候,已经模模糊糊有些千丝万缕从内心深处隐隐待发,却找不着头绪,无从下笔。
13年的时候渐渐稳定,开始有了闲暇时间写写画画。
最初因为喜欢看故事的原因,所比较偏爱长篇小说,推理的,言情的,恐怖的,诙谐的都有涉及,但是思绪拉的太久,每日事务繁多,总是不能继续,每每写个两三万字就停摆了。
等到忙过那一阵,思绪已不接,也便没了兴致。坚持最长的一篇已经写了13万字,也有幸签约了文学网站,等拿到协议的那一刻,才发现已有三四月没有动笔。
再想写时,那时候的故事已然模糊了梗概,变了模样,于是停笔作罢。 这一停又是一年过去。
14年的时候职位变动,内心遭受了极大的动荡。经过最初的极难适应到如今的坦然处之, 近两年的时间,我从一个浮躁激进的功利性攀爬者走到了现在万事皆不入心,又万事皆可囊括于心的人生旅途者。
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做一些一直想做的事,练瑜伽,跑步,听音乐,读书。
16年4月刚过,我突然被人安利了一个电台主播:韩可以说。
每日在微信上听着她的电台,听着她用稍微沙哑一些的声音,说着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从那时候起,才知道微信原来还有一个面向全部关注粉丝的公众平台。
在那里我陆陆续续关注了很多大神:周冲,咪蒙,剑圣猫大师,杨小米,入江之鲸,骠悍一只猫,陈大力等,而他们之中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简书签约作者。
自此才发现,原来文字还可以这样写,正如简书所表达的简单,干练,又凝聚精华。
回头再看当初写的那些长篇累牍,竟觉得拖泥带水。
16年6月正式开始动笔,当敲下第一个键盘的开始,我深深觉得那个关键的时刻到来了。 内心无处着落的思绪和急于分享的感悟终于在那一刻找到了归属。
自此一发不可收拾,自动笔以来,写了24篇文章,58602个字,字字皆真心而发,真情而露,寻找着共鸣之人来一场心灵的约谈。
虽然还未在写作这条路上走到一个有目共睹的高度,但也一路收获着来自各地共鸣者的喜爱和赞赏。
我么有红在青春年少,也没有红在花信年华,我甚至也没有红在平淡归真的年纪里。而我又确确实实在红的这条路上踽踽独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的文字么有形成在少时,皆因所处的环境,阅历以及内心意识流的欠缺。所以,即使写下寥寥数字,也是自嗨式的文字堆积,既不接现实,又不接未来。既不对自己有所感悟,又不对他人形成共鸣。
那是因为,还不到时候,不到积累喷发的时机。
04
时光和岁月终究易逝,一代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没有哪个年代可以永垂不朽,没有哪个韶华不凋零,也没有哪个人能保证红一辈子。
张爱玲一句:"出名要趁早",鼓舞了多少人不羁又灼灼的一生。 好像不趁着年轻一举成名,这辈子就玩完了。
确实,自古至今,很多文化大家,舞台名人,都是在小小年纪就负了盛名,一路光辉加持,耀眼万丈。
但还是有一大批的东施效颦者早早入了沟渠,沉不见底,负了年华。
任何事都有对立两面,即使那些成了名的大家,也有江郎才尽的分分钟打脸,最后一蹶不振,就此销声匿迹。
那么成名趁早,到底是一剂良药,还是一剂有时效性的催化剂。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任何有质有量的持续输出正是背后无数个日日夜夜孜孜不倦的持续输入。
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即使通过一个契机突然爆红,若是没有真才实干,也会如芙蓉姐姐,凤姐之流难登主流殿堂,最后慢慢的退出大众舞台。
出名从不在于时间,而是在刚刚好。一切已经待发,爆红只是个时机问题。
正如我关注的那些文字达人,他们每一个背后,哪一个不是千篇万稿的文字堆砌,才换来某一篇文章的突然爆红。
还有那些如今活跃在耀眼舞台上的偶像明星们,即使身处演艺世家,门阀名流,若本身没有做好红的准备,就算将他众人举高,也迟早摔下来的那天。
红从不在于年龄,而在于阅历和磨练。当时光和岁月已经给足人生的积淀,成名也只是迟早的问题。
就如文人圈的莫言,摩西奶奶,娱乐圈的新一代小生花旦,"万年新人王"的等等陈伟霆,招黑体质赵丽颖。
除了他们还有很多在最不容易红的年纪里走上事业人生的高峰,对于看客来说,他们是突然爆红,而对于他们自己,从来都是十年磨一剑。
所以,成名从来不是要趁早,而是要趁好。 无论是豆蔻青春,还是古稀暮色,人生就像一个个关卡,只有攒够了足够多的能量,才有可能突破现在的桎梏直摇而上,登高封顶。
否则,不是永远在山脚下徘徊,望空而兴叹;就是一朝登天,打回原型,落地成泥。
所以,还等什么呢?天上掉馅饼的事非奸即盗,也有可能一下子砸晕你。
要想出名,除了狠下心来修炼自己,别无他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