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一头红发的伯德小姐,本名克莉丝汀,后来改名为BIRD的原因是,期待能像小鸟一样飞离这个让她痛恨的故乡。
01
场景一,一次在与母亲关于升学问题的争执中,一边是母亲的BLABLABLA,一边是她推开行驶中的汽车的车门,翻身下去……(导致右手臂骨折)
当时争执的内容是,她希望能去一个有文化气息的城市上大学,而她的亲妈却在一边不停地说:“凭你的成绩,最多只能上个社区大学,然后去监狱混混,最后再回社区大学”……blablabla
如此不待见女儿,亲妈是和伯德小姐有多大的仇啊?
可是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妈妈不只是抱怨,而是借机把平日生活中积聚的所有不满和怨气,一股脑地喷射出来。
情绪激动下,做出极端行为的伯德小姐,平日里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
现实中,她叛逆,不甘平凡,处处和母亲“作对”。所谓的相爱相杀是相互的。
青春期遇上更年期,各有残缺的她们,爆发出的能量和火花,具有灼烧刺眼的破坏力。
02
场景二,像“养大我需要多少钱,长大了我还你”这样的桥段,我看到后也不免心头一震。
记忆中,在不知柴米贵的学生时期,曾经在与家人的争吵中,因为涉及到钱,盛怒下的我,似乎也曾经用这样的话,用力怼回去。
03
场景三,伯德的家庭遭遇了父亲高龄失业的变故,之后,母女关系越发剑拔弩张。
一次她俩一起去买伯德舞会上穿的礼服。在更衣室里,女儿问妈妈:“你喜欢我吗?”妈妈回答:“我当然爱你”,然后停顿了一下:“我只是希望你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伯德小姐顾不得只穿了一半的礼服,立马冲出房间,即刻又半低着头,小心的问妈妈:“如果……现在的我,就是最好的我呢?”
伯德小姐当时内心是厮吼的:能不能先接受现在这个版本的我呢?也许不完美,也许很有小个性,也许不听话。但这就是真实的我,现实的我啊!
对不起,妈妈不能。
妈妈对女儿往往有着巨大的投射作用,面对的是女儿还是年轻的自己,经常会傻傻分不清。
即便女儿千方百计来取悦妈妈,妈妈也永远不会就此满足。事实是,她们不能接受背后这个“不完美的自己”。
妈妈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实际是为了营造“让一切看起来很美好”的表象。
为了营造这种乌托邦式的幻象,她们可以隐忍,委屈,和假装,甚至付出一切代价。
04
最后伯德小姐去了梦想的城市上大学,成年后的她做了所有以前不能做的事。
她渐渐发现一切不过如此,于是又开始想念故乡的温暖和母亲的碎碎念。就像一句老话,很多事,失去了才会珍惜。
但事情不会如此简单,如果她选择回到母亲身边生活。可以预料的是,开头的几幕又会一再重演,只是背景换成了找工作,生孩子等等。
换汤不换药地,母女继续厮杀,会在任何一个人生阶段。
我们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痛来到这个世上,母亲与女儿之间,有时就像一团交错的线绳,乍眼看,千头万绪,弄不清哪个是一团乱麻的根源,结果只会越理越乱。
我身边有些朋友,和自己的父母都生活在在一个城市。但他们选择和父母各居城市的一隅,再比如相邻的小区,甚至是门对门。就是为了避免太亲密的距离,带来的“天天小别扭,三天一大吵”。
或许就是应该像刺猬一样,不被互相刺伤,又能感觉到对方的温度,才是安全距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