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孩子的缘故最近常常在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它可以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应该给我们带来什么?现实的教育又真正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
一个人从6、7岁的孩子到18岁的青年,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里可利用的80%时间都是在校园度过的。一天以8小时计,一年以200天,12年的时光,差不多有接近20000个小时是在校园度过的!如果按照10000个小时可以成就一个天才的理论!每一个从校园里走出的年轻人都会有两项登峰造极的特别才能!但现实和理想差得很远!我们花费20000个小时学到的80到90%的知识点根本用不上!我们中的99%的人没有成为天才,倒是成为了欠缺各种能力的半成品,被丢在社会的海洋里任凭浮沉!学校最多只能算是个庞大的低效组织!接近2万小时的时间到底给我们沉淀下来了什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孩子的问题真的是家庭的问题吗?粗略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考试要求标准的问题:
拿体育课为例,强身健体和体会运动精神应该是体育课能够送给孩子们最好的人生礼物吧!800米1000米能跑几分几秒能说明什么问题?跳高跳远的几个优良的标准又能说明啥?这样的考试内容只会让孩子们为了体育达标和高分的体育成绩在拼命针对考试项目应急训练吧!于是便有了专门针对中考的体育考试训练。高考不用考体育,高中的体育课甚至可以减少到每周一次!缺乏锻炼的孩子们的身体真的能承受那么高强度的繁重的学习生活吗?
2.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有个健康的身体!按照个人强身健体的项目+个人竞技项目+团队竞技项目的内容把体育课分成三大块会不会更好?每天坚持跑步半小时之类的个人强身健体项目也不是什么难事!孩子们身体好又有毅力应该是父母和社会喜闻乐见的好事!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跳绳这些个人单项运动项目的长期坚持,会培养孩子们坚毅 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可以锻炼出一个有着强大的心里承受力和正确的输赢观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的活泼少年。拔河、篮球、足球、冰球等团队项目则可以让孩子们学习和了解团队精神、互帮互助的精神、小我大我的定位以及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等等!
体育锻炼和体育竞技在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 健康身体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可以忽略不计的普通课程!也不是几个考试指标要求就可以简单粗暴的替代的内容!
第二部分:
1.教学形式陈旧无趣:
中国现代教育一直以来延续的就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模式!老师当然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授学习内容,至于内容有没有趣味,同学喜不喜欢听,听不听得懂抑或是听得懂多少似乎都与老师关系不大!更不用提孩子们能从课堂上可以得到各种能力的培养!
老师有义务和责任让授课内容生动有趣,用学生自由选择权来筛选不失为一个好的评判标准!现代的多媒体教学仅仅是把黑板部分的教学转移到多媒体上而已!不可以通过多媒体看一场电影吗?来体会故事情节的完整性,人物的丰满度和人生的思考!不可以听一首经典的流行歌曲、一篇惬意的散文、一首现代诗来体会中文的甜美和悠远的意境吗?不可以通过动人心魄的摄影来体会唐诗宋词里中文的精炼和丰富多彩吗?不可以先教会孩子们如何观察周围的人物和事件后,再教他们把早已存在脑海里的言语表达出来吗?不可以在课堂上讨论一下流行的网络小说吗?教育的真谛不是你教授了多少知识和理论吧!应该是有多少人通过你的讲授对文化对艺术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愿意为它们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没有兴趣和热爱哪来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光大?
2.教学目标低下:
语文是母语,新的教育改革也把语文的地位提到很高的位置,从高考总分120分增加到150分中可以窥见一斑!但这不是仅仅靠提高总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母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说语文是用来教授语言和文化还比较贴切!它是交流工具,是任何科目深入研究的基础,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载体!是打开各种综合能力培养的金钥匙!
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仅仅限于生字生词造句、 朗读背诵课文、现代文、文言文和古诗词阅读以及写作方面。培养的只是基础的识文断字能力、阅读能力、文字的理解能力!如果我们还是死守在语文就是对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是远远不够的。母语教育应该有更重要的目标: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鉴赏力、观察力、口头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文字表述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更高阶的思维能力,孩子们才可以从容的走向社会,泰然处理扑面而来的各种问题吧!
3.专题作业严重匮乏,内容脱离实际,缺乏深度和广度:
作业是学生生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业命题的水平高低和深浅度直接关系到孩子思考钻研的深度和广度!你们有给孩子们出过针对人口、大气污染、公益、国家关系和职业 养老这些课题作业吗?有引导他们对自己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坚持自我观念吗?一个从来没有在这些问题上从不同的视野和角度上做过深入思考和反复找寻答案的孩子,你凭什么要求他成年后就会自动自觉的长成一个具有国际视野和自我视角的独立思考的成熟个体?
第三部分
1.方法传授的教学缺失:
既然孩子们花了12年的时间所学的80%到90%的知识和内容在未来生活中都用不上!我们为什么不能教授给他们比知识更有用的方法?比如学习方法、工作方法、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至少这些东西是他们可以带走的,对他们今后的生活有重要影响的东西!
古人云: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方法的总结也没有那么困难吧?第一要素起码得教会孩子们知道从哪里去找寻需要的资讯和资料,进而完成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还得学会观点的提炼和计划的设置,最重要的步骤是对计划和活动的执行和监督,已经结束后的总结和反思!
2.思维方式及其培养的空白:
K12教育的小学初中高中的学年设置其实不太合理!原来的6+3+3学制可以改成5+3+4学制!高中三年由于课程多时间紧,多数学校会选择把三年的课程压缩到两年完成,剩下一年作为复习专用!与其让三年的课程量在两年内完成还不如从小学6年中借调一年,孩子们有充分消化课程内容的时间,而不是被动式接受纯粹的填鸭式填料教学!
小学生的重要转折点在3年级,因为从这刻开始孩子们有作文课了!从简单的识字造句转入文字的表述阶段,会有很多孩子不适应就此掉队。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对孩子们进行观察力的有效引导和培养。也缺乏对孩子早已存储在大脑的语言功能和文字功能之间的转换的指导!
8,9岁的孩子正是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建立的敏感期!如果选择这个时间点对孩子进行思维训练,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国内教育欠孩子们一门思维训练课程!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选择奥数作为思维训练的替代品,进行必要的补充也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
初中高中是加强和补充抽象思维的重点阶段!也是青春期教育矛盾爆发的集中点!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和思想都处在成熟和不成熟之间,思维难免片面极端和悲观!这也是对孩子们正确引导的最佳时间点,树立积极乐观全面平和的人生观对孩子的平稳成长至关重要!
但,教育正在发生变化,改革也正在进行,期待中参与改革的践行者有你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