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把时间当做朋友》是在13年寒假的时候,是在网上找到的电子书,以我当时的尿性,实在是读不下电子书,所以大概读了三分之一不到,便放弃了。唯一留下印象的是时间统计,当时感觉好酷哦。试了几个星期,就没然后了。现在回过头来,总结一下那时为什么没有坚持下来,一方面高中上学很是规律,什么时间花哪里看看课表就知道了;另一方面,是我现在做时间统计时得出的经验,时间统计,一定要表达清楚你干了什么,而不是很笼统的概述,比如:将“做数学题”扩展为“做多少条数学题,难题多少,简单题多少”;将“写作”扩展为“写了什么方面的内容,多少字”;将阅读扩展为“看了什么书,第几页到第几页”,这样既可以看到自己究竟在该段时间内产生了多少成果,又有利于后面的用时估算。那时不知道这样的技巧,没有什么成就感,也不知道时间统计有什么用,所以坚持不下来,错过利用时间统计进行升级是一种必然。没有看完书,进行系统的思考,错过人生的第一次升级,完全是因为那时的我根本不具备耐心这成长最重要的东西。
第二次看《把时间当做朋友》是2015年十一二月,这一次我依旧没有认真看完,为什么呢,我的大脑欺骗我,让我误以为我看过了,“所以这次嘛,只是复习复习。”那时没有元认知,根本不能对自己的大脑思考过程进行分析,无法知道这个开始的认知是错的,而后得出的结论更是错的。所以只是把那些字匆匆过了一遍,没有留下什么实质的印象,更不用提因为那时操作系统没有只字不差地阅读,无法将书真正输入大脑再经过处理理解。那时缺乏元认知和只字不差地阅读能力,又一次错过升级是必然的。
笑来老师在《我是如何错过一次升级的》中指出,他那次错过升级是因为“以为某些观念于己无关”。这确实是很重要的一点,但有很多人他完全没有升级的内在支持,比如,让一个完全没有经济方面基本知识的人去听那位庄轶大咖讲,听完还是云里雾里,难以吸收的,必然会错过利用这些投资方面知识进行升级;再比如让没什么英语基础的人去第一次啃一本外文书,啃下来就不错了,谈什么吸收理解就要求太高了,必然会错过利用书中的知识去改变自己生活的机会。
但,你有没有留意到,标题中的“错过”是加引号的,以上包括我个人在内的例子,从短期来看确实是错过了升级,但从长期来看,若你不放弃,那些次的“错过”都会在你心中留下一颗小芽,待你内在条件足够后,便可以茁壮成长,就如春笋积蓄了一个寒冬的能量,一发不可收拾。
前两次在《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上的错过,让我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在耐心、只字不差阅读和元认知上的欠缺,通过不断锻炼这些能力,我一定可以真正地理解实践这本书。没有英语基础的人生生啃下一本原版后,英语阅读的能力必然会得到提升,通过后面不断积累,他的能力达到可以理解第一本原版,再回去看必然可以弥补当时的“错过”。
所以,即使那时“错过”升级是一种必然,但,念念不忘必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