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子燕、蔡雨潇、刘文帅
小组读后感: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总体来说这本书对我们触动还是挺大的,从引言里的第一句话开始,字字句句冲击着我们固有的观念和思维定式,而作者又字字句句阐明道理,证实自己的观点,让我们不得不信服而又恍然大悟。
首先,我们为什么去学习?我们固有的观念告诉我们学习是为了在学校考出好成绩。学校把知识的获取放在了第一位,所以在学校里,学生要做的就是一丝不苟的按指令行事,这使得很多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所以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学习呢?首先,学习是一个代价巨大的过程,学习是一个在时间和精力上都耗费巨大的过程。其次,学习是一件益处无穷的事,学习的潜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加,反过来,人类社会也随着学习潜力的增加而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若想要更加人性化,就必须更加重视学习。最后学习是一种寻找,学习既是对个体所有的丰富,也是对社会存在的丰富。然而这在所有学习过程中,占首要地位的理应是我们学习者,并且只有当我们在自身思维系统内对所知进行阐释时,我们才真的在学习。
其次,我们怎么去学习?我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教不是学”和“学生的脱节”。我们无法记住老师上课所讲的所有内容,也无法做到去吸收消化老师所讲的每一个知识点,但是我们会从经验中汲取教训,炼制另一种更适合我们吸收掌握的概念。所以教与学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对学习者的先有概念的考虑必须成为一切教育计划的出发点。要想做到有效的学习,我们首先应做到超越建构主义。其次,充分利用我们的大脑,我们的人脑存在着巨大的潜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一定要了解学习的社会和文化维度,这也是我们去实践学习的出发点和学习的意义所在。
最后,作为师范生将来要从事教师职业的我们,最在乎的一点就是了解学校和文化机构的转变。作为学习实施主体的我们,必须要去了解我们的实施对象——学习者。先有概念构成了个体的认知平衡,甚至是基本的安全感,个体会觉得所有的质疑都在破坏其内在的稳定状态,因此会不由自主地回避质疑,然而学习就是以此为代价的。然而作为实施主体,我们必须得首先去了解什么是学习,认识学习的本质。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种恰当合适的教学环境。
我们也相信和赞同作者的说法,未来教师职业将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启动者和引导者,作为教师行业的新生力量,我们更期待与学生成为伙伴,成为知己和人生旅途上的旅伴。
小组各成员感想:
杨子燕:
最近读了《学习的本质》这本书,下面谈一点我的想法。
首先,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时刻清楚“学习是自己的事,别人不能代替你学习”,学生不能过分依赖于教师,教师不能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要关注发展学生探索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仔细考量学生的基础水平,其次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与他们生活有联系、学生能够接受的活动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先前知识,逐步地探索,内化所要接受的新知识。但教师要注意,不能仅仅为了活动情境而创设活动,否则很容易脱离现实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消耗掉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不能完全将活动放给学生让他们毫无头绪的琢磨,所以在活动过程中,要为他们提供知识的提示和帮助,让他们有据可依。
再有一点,我觉得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这个思维方式是指对待知识和学习的态度。现实是千变万化的,知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是广阔无边的,所以重要的不是我们现在学会了多少知识,而是要培养和锻炼自己学习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方式。“知识”或许会过时,或许会在什么时候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但是我们拥有学习能力,并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敢于挑战未知,敢去学去做即使是从零开始,不论什么时候都不会被淘汰,或许自己也不会纠结于什么焦虑后悔,毕竟去学就是了。“活到老学到老”,我们不要固守自己所学的那“一星半点”的知识,但也一定不要觉得自己学过的没有用、是浪费,“没有一条路是白走的”,说得通俗点就是“没有白吃的饭”。还有,学习也不能局限为仅是知识学习,很多人的学习兴趣因此衰减,生活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学习”,比如跟唱首歌、用个软件、看个展览等等,学习自然地在发生,所以不要一提学习就想起教室课本。最后,拥有对学习的热情也会使我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新鲜点,乐于创新,并且促进对生活的热情。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总之,不论是对自己,还是作为教师面对学生,都要重视发展学习的能力。
蔡雨潇:
这本书从引言部分就带给我很多震撼,感觉自己多年关于学习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受到了冲击。首先,根据人们的固有观念,人,就像是一台学习的机器,一说到“学习”,人们就会联想到“束缚”、“浪费时间”、“知识灌输”等。为此这本书对于什么是学习以及如何去学习做了深刻的阐释,字字句句锥刻人心,发人深省。
首先,教不是学。我们所谓的学校只是一种形式,学生所实践的教育契约建立在对某些概念的记忆之上,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提问,这是教育最不愿看到也是最失败的地方。另外,学生的脱节也是教育反映出来的一大问题,人们总是认为学习者拥有足够的先有知识和相应的词汇,能够跟得上老师的讲述,并且认为学习者可以自行组织自己的理解,其实并不然。此外,对传递模式的严格执行使得学习者逐渐失去了批判思维,而批判思维是学习的动力,而且这种模式还会扼杀想象力、创造力和适应能力,学习者最后会变得满足于被动接收,不再对任何事负责,然而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一面。这一现象意味着我们只有借助自己的概念才能学习,但同时,这些概念必须被改变,如果学习只是记忆,那么这些困难、不足和错误就不重要了,可是我们要面临选择,要决定我们的生活,要形成自己的概念。
对于如何去学习,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学习者永远不可能记住刺激物本身,被记录的刺激物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的思想,学习者对于自己要做什么有自己的想法,在他听到的话里,他只会记住对他而言有意义的东西。学习不是一个积累过程,也不是一种线性现象,从部分知识到整体,再从由各个部分知识组成的整体到有意识地管理程序,协调地调用这些程序,这是非常精细复杂的过程,把一种特定学习情境迁移到职业情境或生活情境中仍有很多困难。这对我们以后从事教育事业特别有启发和帮助。
刘文帅:
大体地读了一下《学习的本质》这本书。学习的本质有很多话语可以描述,但是都集中于一点。学习不是教学。生活中我们提起学习最先想到的就是学校,潜移默化中学习和学校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体。但是学校真的就是可以教会学习的地方吗?毫无疑问不是。在学校中,一般用考试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但是,学习了就是理解了吗?明显不是。我们从考试成绩中就能够看出这一点。对于考试高分的同学,他们可能知道某项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生活中却得不到实际的运用,以至于随着时间将仅有的一丝了解也遗忘掉。掌握知识是一回事,会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又是一回事,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学习的本质是使学习者成为他所学东西的“创造者”,不过学习者并不是唯一的创造者,学习的方式也不仅仅限制于学校,媒体等都是学习者进行学习的重要途径。该书从三大方面对“学习的本质”进行了探讨,首先:怎么学习?为什么学习?明确了为什么学习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学习。其次:关于学习的新研究。调动活动,关于知识的知识,以及对记忆的研究。最后:学校和文化机构的转变。了解学习者,认识学习,学习是一种社会动力。对学习再次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学习不是对前人经验的储存,我们应当对这些经验进行一些新的阐释,一个人上学期间不可能累积他这一生所有的知识。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要求我们时刻跳出常规,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