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的十大误区:
1.封闭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往往可以用“是”或“否”来回答。
偶尔回答一两个封闭式问题勉强可以接受,倘若一连串封闭性问题就无法顺利进行。
解决方法:将封闭式问题改为开放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的答案不是三言两语能够概括的,教练对象有发挥的空间,他们会成为对话中的主导因素。
倘若意识到了问出封闭式问题,马上改为开放式问题再来问一遍。
举例:
* 有没有办法能在做事的同时不影响晚上陪家人呢?
* 你真的能够连那项责任一起承担吗?
* 有其他处理办法吗?
* 还有其他选择吗?
这些封闭性的问题,可以重问一遍,以“是什么”或“如何”来开头。换成:
* 如何才能在做这件事的同时,不影响晚上陪家人呢?
* 如果连那项责任一起承担,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 如何用其他方法来处理这件事呢?
* 您还有哪些选择?
2.建议性提问(简称SOQ问题)
SOQ问题:是一种特殊的封闭式问题,在提问的同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通常以提问题的形式将解决方案告诉对方。
一些助人心切的教练往往会这样问:
* 您不能在采取行动前先征求上司的意见吗?
* 您不能和爱人一同进行长跑锻炼吗?
* 您不觉得和对方确认一下,效果会更好吗?
* 您能同他讲讲对此事慎重考虑的益处吗?
这类问题在询问对方时用到了“您不能……吗?为什么不……呢?或者是您应该……的句式。
解决办法:顺着好奇点问下去。
问出SOQ问题是由于对教练对象的某句话引发了好奇心,于是顺着这一点猜测背后的原因,进而想出解决办法,并直接建议给了对方。避免这种误区的产生,关键是要回到引发我们好奇心的点上,就此问出问题。这样会启发对方思考,而不是局限于我们给出的方案。
* 在你们公司中,办这样的事情需要听取哪些人的意见?经过哪些人批准?(这样的问法会产生多种答案。)
* 我发现您的运动项目几乎都是一个人完成,如何才能让其他人也参与进来呢?(发现教练对象是一个热爱运动的人。)
3 追求标准答案
认为有一个最佳解决方案能让教练对象醍醐灌顶,大彻大悟,几乎解决所有的难题,如何才能找到这个标准答案呢?于是像一心求取真经的唐僧一样,在谈话中一直小心措辞。谨慎思考,拿不准如何向教练对象提问题,就这样不知不觉中,谈话的热情消失殆尽。
解决办法:重视启发过程。
并不一定要问出惊天地泣鬼神的问题才算是好教练,重视启发过程远比给出深刻的建议更有意义。
不妨多问几个“然后呢”,既能引出下面的话题,又不会对教练对象的思路产生任何干扰。还有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关键词提问,从对方的谈话中挑出几个关键词,然后要求对方详细阐述。
例:
* “您刚才提到了……,能给我讲讲是怎么回事儿吗?”
* 再讲讲吧……
* 后来怎么样了呢?
反复使用这些小问句,既能让谈话变得轻松愉快,获得更多信息,同时也可以将重点放在对方身上关注对方。而不是纠结于自己如何提出一个好的问题。
4.无章法提问
教练会不由自主的以不同的方式问相同的问题,同时注意对方回答中的细微差别,这是追求标准答案的另一个表现。
等到教练终于问出了一个自认为能导出标准答案的问题,教练对象早被问得稀里糊涂了。
解决办法: 新思考,再提问。
首先,要先静下来想一会儿再问。现实中我们往往不习惯冷场。于是没想好就急着问这问那。要习惯教练过程中适时冷场,你会发现教练对象并未觉得尴尬,而是在冷场的空隙认真思考,充分利用这段。
再一个情况,想要对方充分理解我们的提问。这种目的在于我们希望对方按照我们设计好的思路走下去。其实我们是在告诉对方该怎么做,我们要把脑中的计划抛到一边,问完问题停一停,看对方是如何阐述和选择的,其实很多成功的辅导案例恰恰是发生在对方根本不清楚教练的意图而自己发挥的情况下。
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发问 ——托马斯.伯杰
5. 过度阐释型发问
有些时候我们只是根据对方的某句话就主观臆断对其想法做出了过度的阐释。
例:“我发现最近周一起床困难,压力山大,每天都盯着墙上的时钟,巴不得赶紧下班。”
如果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讨厌这份工作的呢?”
很可能对方会反驳:“什么,我从来没有说过我讨厌自己的工作!”
产生这样的误解,是因为我们在尚未了解对方是喜欢还是讨厌工作的情况下,根据对方的某句话,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阐释。过度的阐释容易让教练对象。对我们的信任度降低,因为我们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了对方,使其接下来的畅所欲言变得困难。
解决方法:提问时引用对方原话
* 您感到手头的项目压力很大,有多久了?或者:你想要得到的相关帮助指的是什么呢?
* 是什么原因让您盯着墙上的时钟,巴不得赶紧下班呢?
这样就避免造成误解。
不耻下问,糊涂一时;不懂装懂,糊涂一世。
——中国谚语。
练习:引用原话
如果有过度阐释的习惯,可以邀请家人或其他教练进行一场10分钟左右的谈话,看看能不能每次提问都引用对方的原话。
6.反问
尽管反问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实际上是一种包含了个人感情色彩或评判态度的陈述。
例:
* 您刚才想什么呢?!
* 您真的想就这样放弃自己的事业吗?
* 难道那不是一种逃避吗?
* 您难道不想与爱人和睦相处吗?
这种反问方式并不是想要一个具体答案,要么换来对方沉默,要么换来对方的辩驳。同时也意味着告诉对方,我们内心对其有一定的评价和个人看法。
解决办法:调整心态。
* 要消除反问句,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调整心态,冷静下来想想自己的内心活动,刚才是什么触动了我们的情感软肋,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情绪失控,加入了个人情感。
* 内心重建关于对方的潜力和能力的画面。用15~20分钟左右的时间,看看下面的问题,调整心态,恢复对教练对象的信任,然后客观公正的看待问题:
[]为什么刚才会加入主观评价呢?关注对方的消极面会带给我满足感吗?我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
[]我是不是误解了对方,是不是漏掉了一些重要信息,如果我们能在教练过程中注意这些问题,就可以更加关注对方的看法,比我们自己的主观臆断更真实可靠。
[]我在对方身上发现了哪些潜力和优点了呢?他可以成为怎么样的人呢?他为什么要来找我做教练呢?
7.诱导发问
会非常巧妙的将教练对象引入期望的回答,有时候我们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相较明显带有个人偏见的反问诱导发问的表述是婉转微妙的。
* 如何形容那种感觉呢,是灰心丧气吗?
* 我们已经花了好几周讨论这个问题了,你现在可以做出决定了吗?
* 你想留在这个特别感兴趣的团队吗?
* 短期来看这样做不错,但是从长远看,这样做似乎更能带来成就感,你想要选择前者还是后者呢?
解决方法:提供多项选择或相反可能
* 说说感受吧,是失望吗? 此时可以在后面多加几个选择,如是失望激动,心烦意乱,还是别的什么呢?对方就有了选择的余地,而不只是不加思索地采取你之前的提示。
* 还有一个不错的方法是提出相反的可能性。
例:“如果您升职了,是不是就会相应减少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呢?”可以提出相反的情况:“这样一来,您是不是就会珍惜你真正渴望的家庭时光呢?”
这两种方法都只需在提问最后稍作补充,婴儿十分简便有效,可以在对方毫无觉察的情况下作出补救!
8.未能及时打断对方谈话
不敢打断对方,将话题引入正题。有些客户比较健谈,几乎对每个开放性的问题都能够滔滔不绝的说上10来分钟,那些无关紧要的闲扯非但无效,还会干扰我们的注意力,影响进度。
解决办法:恢复焦点言归正传
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掌控对话方向,一旦发现对方跑题,可以通过提问将话题重新引入正轨。较好的办法是采取开放讨论的形式来开展谈话。这样就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插入提问,而不显突兀。
例:
* 我对您刚才讲到的很感兴趣,再跟我讲讲吧。
* 您真的是太善于表达自己了,这样吧,我现我想在谈话过程中适时打断来调整我们的谈话内容,这样就能更好的利用时间了,您不会介意吧?
9.频繁打断对方谈话。
有些教练口才好或善交际,会频繁打断对方而不自知,这样做很容易被看做是不礼貌,不认真的表现。与想要树立的教练形象可是大相径庭的。
怎么办?
可以做个练习:首先将我们某次的谈话进行录音,然后快进到谈话中间(因为谈话进行到了一定阶段,可能就记不得自己正在录音,从而表现出常态),认真听录音,在出现下列情况时做个记号:
* 打断:对方还没讲完就打断,或者是发表自己的看法。
* 自我表述过多:当对方试图打断我时,我还在说个不停,或是我们同时开说时,我没有让对方先讲。
* 自作主张:我替对方讲出了想法。
解决办法:数10下。
保证在每次辅导对象停下来的时候数10下。不要趁机发问就可以,数完数后如果对方开始继续讲,那么恭喜你!你终于做到了!请永远记住这一点:作为辅导师,目标不是给对方灌输自己的观点,而是设法启发对方,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10.过多使用“为什么”
当我们问对方“为什么”时,容易给人造成抵触情绪,会让对方感觉我们是在质疑他做事的动机。所以当总是问“为什么你要那样做呢'”,对方很自然的就会开始自我辩护。
解决办法:不问“为什么”,改问“是什么”?
我们很容易就能把问句中的“为什么”改成“是什么”?下面的例句就是把为什么改成了是什么,从而轻易消除了教练对象的抵触情绪。
* 你为什么要拒绝那份工作?改为:你拒绝那份工作的原因是什么呢?
* 你为什么觉得他会那样回答呢?改为:是什么原因让你觉得他会那样回答呢?
* 你为什么不能和他谈谈呢?改为:你需要和他谈些什么呢?
十大提问误区练习
将某次教练会话过程录下来,仔细听,看看自己问问题时有没有犯这10种错误,要一次发现所有问题,可能有些困难,可以每10分钟关注三种误区,同时要做好记录,在每次听到相应错误时在纸上画个记号。听完之后,请按照书中给出的方法集中练习,加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