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春雷写了中国的掌纹系列的三本书,分别是《自然骨魄》、《大地栖居》、《华夏边城》,这三本书都是九月份刚刚出版的。
最初拿到《自然骨魄》这本书的时候,首先看的是《中国春天的速度》和《北纬35度之秋》这两篇文章,一篇以维度为线索,带领我们领略中华大地春之旖旎,一篇以经度为线索,复而转向多姿多彩,秋深草黄,牛羊成群的北国之秋。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东经121.48度,北纬31.41度的上海,也正值上海的初秋季节,虽没有35度之秋垂直气候带的奇妙,细心感受,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中国的读书人,大抵都会动心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生活,当然也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血脉贲张的冲动,但大部分人多安于现状。
萧春雷不同,他的作品并非普通的游记或者旅行见闻,而是完全的人文地理写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最好具有较为宽阔的专业知识。经年行走在中华大地,他不仅偶遇了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海蚀地貌、沙漠演变、五谷变迁、海洋经济鱼类、藏东、天山、长江源冰川、河西古城、拉萨、秦俑、楚墓……更使其文字具备了强烈的个人风格:第一讲究文采,第二讲究现场感,第三是强调学术性。
写作并非是一件易事,那些诸如“神来之笔”、“妙笔生花”、“妙语连珠”、“行云流水”的成语,等等,多半是夸赞那些凤毛麟角的天才。我以前对人文地理写作不甚了解,以为凭借着作者的想象再加上当地的神话传话,自然会成就一篇好文。
读过这本书之后才发现,一篇好的人文地理文章,首先要研究大量的资料,确定主题,然后要亲临现场,采访当事人和专家,最后还要阅读各种相关文献,确保讨论的文章不与前人重复。
幸而经过这艰辛的写作过程,作者给我们呈现出了另一片绮丽的景象,优美的风景辅之以山川水系、岩层地貌,再辅以政区演变、人口迁徙,最后还有族群聚落、方言信仰等现状,就好像我们在欣赏话剧一样,一出落幕,另一出接着上演,我们好像身临其境享受着视觉的盛宴。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记述历史的三种时间尺度:“最长的时间尺度,关注的是一个地区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中等的时间的尺度,关注的是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因素;而短时间尺度,才是传统的历史学所关注的历史事件。布罗代尔认为,具体的历史事件的出现,往往具有随机性,在表面现象背后,是更深刻和稳定的导致该事件发生的中、长时间尺度的因素,这些因素才是更值得历史学家记述的。”
细细想来,和人文地理写作背后所蕴含的道理竟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地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皆史也。
行走在中华大地上,我更愿意把萧春雷遇到的每条河流、每座高山、每座城市,当成是一场不经意间的偶遇。空间因时间而呈现出人文之美,土地因为人类而流露眷恋之情。
《自然骨魄》只是中国掌纹系列的第一本书,不过读的过程中我已经被深深吸引在里面,看来十一期间我要开启剩下两本书的阅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