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看到这个题目,很多人想问“喝粥人”是啥意思呢?这个名称也是在读了《了不起的你》这本书后,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一个名词。
书中提到很多人喜欢读的职场书一般都是那些软励志书或技巧类的书,内容浅显便于更多人读懂并吸收。这类书易学易用可以很快地满足我们学习东西的欲望,也容易满足我们学习的欲望,也容易产生成就感。这就好比喝粥,易吞易咽,容易有饱腹感。而如果你长久做这样的读者,“胃口”的消化能力就会变得不好,若再碰到硬一点的食物,就很难啃,嚼不动,咽不下。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自认为看了很多职场技巧类的书籍,可一旦面对其他有深度的图书时,就会望而却步,乃至干脆放弃学习。但实际上,只有这些书才能从本质上教授知识。
看到这里,我感觉一身冷汗,额,这不正是我目前读书的真实写照吗?职场类书看了不少,可记住并运用的不多,真正看专业书的时候却又看不下去,觉得太费脑子。突然觉得我可不就是作者书中说的职场”喝粥人"吗?自己学了那么多工具和理念,可汗颜的是真正能用好的又能有几个呢?
整本书通过6个步骤,10种工具,让我们学会精准提升能力,最终实现顺境成长,逆境不退,成为了不起的自己。
其中6个步骤如下:
从人群中脱颖而出
学会成长思维
把想法变化为行动
高效行动的工具和方法
善于总结,自我优化
成就你的了不起
而在第四步高效行动的工具和方法提到了以下10种工具:
高绩效思维六何法
效率地图五步法
黄金效率法则
提升开会效率的三个技巧
自我管理的四个维度
结论有限的报告逻辑
日常流水账比较法
能力进阶的二十二个细节
拓展大局观的四种方法
持续学习的技巧
读完整本书,我个人觉得受益良多的是以下两方面:
一、只有正确吸收知识,才能让能力增值
在这里作者提到了一个名词”知识摄取迟钝症”,我虽然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可看得作者的说明后,也深有同感。我们很多人都会不知不觉患上这种病却毫不知情。
比如我们经常会羡慕那些学东西快的人,经常一个新知识出现,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比如网络、电视、书籍甚至与人交谈中迅速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并且快速转换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并且没过多久很多别人的知识就成为了他自己的知识。并他们能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运用自如甚至因此开启了自己第二职业。
看到这里,我就想起了身边一位朋友,她是怀孕待产期间突然自己对思维导图感兴趣,自学了相关理论知识后并且考取了相关认证证书,发展到现在已经举办了近百场线上线下讲座和课程,并且现在已经与人合伙开启了思维导图的培训学院,作为自己本职工作外将思维导图导师这个第二职业也是做得如火如荼。并且通过第二职业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优秀职场人,扩大了自己的人脉圈和知名度。
虽然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思维导图也许只是一个工具,可真正将其学好用好并转化为事业来做,也是想都不敢想,可这位朋友就做到了。由此可见,正确吸收知识并转化为己用,真的是可以让自己爆发无限潜能,收获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而回想自己,随着年纪渐长,学新知识的速度变慢,更令我们头疼的是即使知道这个东西很好,可却怎么也无法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里去,导致很多知识学了不消化,学了不会用,导致做了不少无用功,越学越丧气,导致越来焦虑。其实这就是因为我们患上了“知识摄取迟钝症”。
既然是病就得对症下药,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一下“病理解剖与分析。作者认为阻碍我们吸收知识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过度依赖单一的知识摄取通道 ——我们很多人都会有有个误解认为只有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才叫知识,而对书本之外的知识往往视而不见。相反那些所谓高手是可以从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一些细节中观察、思考并摄取知识。
比如我就认识一位HR高手,她就说很善于观察日常生活细节中提炼出技巧和工具来运用到工作和学习或者亲子教育中去,还乐此不疲。我们一直都很惊叹她这么厉害的迁移能力,举一反三,任何问题到她这里都会迅速抓出重点列出一二三。
因此,我们要知道知识的摄取应该是多通道的,信息交流和流动的地方,就说可以摄取知识的地方。
2.自以为知道一切
过于自信或好胜心太强的人对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过度自信就会对其他有价值的知识视而不见导致摄取迟钝。还有一种就情况就说过度关注他人的言行只想着如何比别人做得更好而没有去弄清楚自己的知识盲区,这样也会成为“知识摄取迟钝症”患者。
3.只收集但不处理知识与信息
过度收集信息和知识,然后囤积起来,不去消化,不去运用就无法产生价值。信息太多太杂甚至可能会堵塞吸收的通道导致“消化不良”,从而阻碍我们对新知识的摄入。
看到这里,我第一反应就是联想到之前在秋叶老师《高效学习7堂课》书中提到的松鼠型学习者就说典型的只会囤积大量“干货”,可到用的时候反而记不清了放哪里,因为担心太多太杂。
相反我们应做蜜蜂型学习者,先从简单的、基础的东西开始,搭建框架,理清学习路径,一点点积累,一次实现一个小目标,长年累月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的大变化。
阻碍我们理解知识的因素:
独占知识
这里的独占,是使用者自己以为自己独占了,当学到了一个实用的好技巧不肯与身边的人同事或朋友分享,担心被别人学去了,这样的想法很狭隘,当知识缺乏流动,就缺少了提高的机会,我们在封锁别人的时候其实也封闭了自己。最终这些知识就会变为“死知识”。
2.知识面过窄
如果一个人在学习知识时候,过于集中一个领域或方向,那么在实际的应用中,就会发生知识面过窄的情况。很多时候,我们要打破行业壁垒包括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跨界思维就是说我们在关注专业知识同时也不能忽略读对其他领域知识的涉猎。
3.缺乏沟通
让知识流动的方法是实践和交流,因此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不仅仅要埋头苦干,还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多沟通和交流。
4.急于求成
现在社会做什么都讲究速成,学习也是,很多都想要学了就能用,用了就要马上见效。而在未达到融会贯通盲目就用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阻碍我们利用知识的因素:
夸夸其谈
有些人摄取新知识,并不是为了提升自己而仅仅是为了作为饭桌上的谈资,作为对外炫耀的资本却没有充分理解和意识到知识的潜在价值和真正用途。
2.以为学习知识是为了他人——职场中很多人学习新知识是为了关注需要而不是自己需要。他们的学习心态就说如果工作用不上就不学,而殊不知无论岗位和职业是否需要,知识学来都是自己的。
二、从正确的书中吸收正确的信息
很多人喜欢看职场类图书,目的是学习各种工作的技巧和方法。职场人因为时间精力有限,我们需要即学即用,所以一般都喜欢好读易懂却能快用的东西,可这样往往让我们忽视了消化理解这些知识。正如作者书中说的——在学习和应用这件事情上,懂不代表理解,理解不代表会应用,会应用不代表能用好,想用好一个工具或理念需要一个艰难的应用和不断沉淀、纠结的过程。
正如本书中第四章即第四步骤高效行动的工具和方法中提到的高绩效思维六何法即我们经常听说的5W1H法(即what、where、when、who、why、how六个自以为单词的缩写)。这是通过上司分享的一张会议记录的模板中对号入座深入了解和运用了这个工具,并且在用了几年后,他根据实际情况和认识的提高,对表格做了优化。
后来,这个5W1H被大家完善成了6W2H(增加了1个W即Which,2个H即how to do /how much)。作者将这个工具称之为思考的黄金模式,让很多人感到惊讶,觉得太小儿科了,这个谁不知道啊!可很多人是仅仅理解文字的意思,却并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作者自己也说虽然是在入职不到一周的时间学到了这个工具,但真正理解它,却是在三年后的一份会议记录的表格里才真正将其当作一个重要的思考工具、创新技法。而真正能做到在工作中运用自如优势在四五年之后。并且他惊讶地发现当十年之后,他进入一家新公司,发现整个公司几乎没有一个人能真正用好这个工具。
正作者说的不单单是6W2H,任何有一个管理工具,只要我们用好了都会产生这样神奇的效果,关键是你有没有真正理解,有没有真正用出自己的心得。
以上两点只是我个人读完本书后感触最深的两点,而作者本人则是通过他书中介绍的方法,通过十年实际从一名普通员工做到了跨国集体高管,并先后获得“今日头条年度职场号”、“豆瓣阅读专栏奖”等荣誉,在多个平台中公开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人生经验,帮助数百万人解决了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如果你也有这方面的困扰和问题,不想变成职场上只会浅层次理解和做事的“喝粥人”,那么我建议你也翻开这本书读一读,说不定会让你眼前一亮得到不一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