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十二载,讲授《项脊轩志》共有五次,每次教授此文,总觉内蕴无穷,且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每读来都会有新斩获。而立之年后再读此文便觉字字含情,句句入心,每每让人情不自禁潸然泪下。
一、束发读书项脊轩,身处陋室志凌云。
《项脊轩志》由书室“项脊轩”入文。项脊轩本是归有光家中的一件旧阁子,室仅方丈,尘泥渗漉,雨泽下注这是,如此又破又旧的一件阁子。而归有光自幼敏而好学,九岁便能属文,身上肩负着归氏家族振兴的重任,所以束发后的归有光不得不在这逼仄破旧的百年老屋里读书。也许就是归家业已没落最好的证明吧。但俗话说莫欺少年穷,少年的归有光有着读书入仕重整家业的雄心壮志,所以即使身处陋室,他仍然满怀希望的对这间陋室做了简单的修葺。重新装修后的项脊轩有了新的样貌:“使不上漏”,修补为新;“前辟四窗”“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明亮可得;“万簌有声”“庭阶寂寂”,静谧之极; “杂植桂竹于庭”“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雅趣尽致、跃然纸上,让读者竟然羡慕起那样一间雅趣横生的小书阁。我们仿佛可以体会作者在自己精心修葺的书阁中读书写字的怡然自乐,都说于心境于文志、于学识于生命,少年归有光心怀凌云壮志,对自己的才华也颇有自信,即使身处这室仅方丈的项脊轩中,心处恬淡之境而胸怀高志,倾注身心追寻澄明。读此段文字,眼前仿佛可见焕然新生的项脊轩内潜心书海“偃仰啸歌”的归有光,此情此景,便是心亦能随之澄明喜悦、趣意满怀。少年的归有光就像曾经每一个少年的我们一样,壮志凌云,自信满怀,对未来充满希冀。
二、诸父异爨渐离散,家道中落亦可悲
归有光的家族是昆山很有名望的家族,但到归有光出生时,已是家道中落,日渐衰微,在文中归有光用直白的语言描述这一副大家族分崩离析的破落景象。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后则家族分裂、离散而居“东犬西吠”,虽居所相邻却冷漠不睦, “鸡栖于厅”,大家庭败落分家体面不再。小门墙到处矗立,原先设置的篱笆后也改为了墙,这种情况共更迭了两次,实是矛盾不断,难以调和,心墙重立,彻底分裂,归有光对此深恶痛绝,又无奈悲凉。这是此段中让人非常心酸的描述,虽无一字言悲,却处处让人悲从中来。这是归有光之悲,又何尝不是千千万万的读者之悲。我们从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成长的过程便是慢慢的从各自的家庭抽离的过程。我们逐渐长大,离开父母,组成新的家庭,兄弟姐妹不再朝夕相对,再也回不到小时候的和乐美满,甚至于父母也慢慢地在我们面前小心翼翼,合久必分是每个家庭的必经之路,也是每个人成长必须经历的阵痛。
三、先妣恩德荫旧仆,大母期冀留心间。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老妪曾在小室住过,母亲更是常常来到小室,站在这里的某处,或关怀儿女或关照老妪,归有光的母亲定是和善亲切的,因为在她去世多年后,家中老妪仍然对她念念不忘,常对着她的儿子叙说曾经主仆相处的点点滴。那用手轻叩门扉时的小心,那儿寒乎欲食乎的焦急,只有在多年后我做了母亲才真切的体会到,而这样一个和善亲切,疼爱子女,厚待老妪的女子却没有等到儿女长大成人,子孙承欢膝下便与世长辞,这怎能不让人悲伤。然而更为可悲的是归有光对母亲的点点回想,竟无一处是自己记忆中的场景,一切皆由老妪说来,母亲早逝,与归有光相处时光不长,母亲在时,归有光年纪尚小,所记无多,年幼丧母的归有光感怀至亲却连回忆也只能是间接的,在老妪的帮助之下,归有光才得以点滴回忆亡母,以此拼接起脑海中已是模糊的慈母音容,这间接的回忆对于归有光而言是珍贵至宝,值得反复重温,归有光怀念母亲而引发的哀伤悲苦之情,读来让人心酸泪目。
对母亲的孺慕之情已经让人心酸不已,而归有光对于祖母的描述更是让人悲从中来,潸然泪下。归有光“自束发,读书轩中”,祖母亲来小室看望他,关怀之语亲切、朴实、温和,就像我们每一位读者的老祖母一样,归有光默默在此勤勉苦读,祖母皆看在眼里,疼在心中,语言中透着心疼也充满欣慰之喜。从“以手阖门”一个细微的动作中,我们可以想象祖母害怕打扰孙子读书时的小心翼翼,自言自语的“儿之成,则可待乎!充满了期冀和喜悦,,”持一象笏至”“他日汝当用之!”既可爱又心酸。祖母对归有光从语言到行动皆充满了牵挂、赞许、期盼之情,深深弥补了归有光幼年丧母之痛,更让归有光于祖母之爱中深感温暖之悦、体会天伦之乐。而自小丧母的归有光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陪伴归有光的时间更长,归有光对祖母的感念也更深;像每一个疼爱孙辈的祖母一样,祖母对归有光引以为荣,期冀深重。然则归有光屡试不中、功业未成、举业坎坷,所以 “瞻顾遗迹”,归有光更觉有负祖母殷殷嘱托、深切期望,辜负亲人抚育疼爱,所以“长号不自禁”,充满了无限的悲痛之情。每每读到这里,有相同经历的读者早已是怆然涕下,不能自已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应该都有这样一个人,他无条件的爱护你,信任你,在他的心目中你聪颖过人,前途光明,我们也许也都像归有光一般曾经充满自信,以为自己终能达成所爱之人的夙愿,光耀门楣,出人头地。但生活并不是故事,结局并不都是圆满,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学着接受自己的平凡,忍受平庸的生活,而每每想到曾经的殷殷嘱托,夜半醒来也会泪流满面,这是何等的悲凉无奈啊。
四、天涯海角有穷处,只有相思无尽时。
写《项脊轩志》前半部分后五年归有光成亲,从文中可以看出夫妻二人情感甚笃,生活和顺喜乐。在婚姻必须经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能够遇到相知相爱的伴侣是一件不易且幸运的事,而归有光就是这样一个幸运之人。屡应科举不第的归有光在辛苦求学的日子里终于有了亲密之人的陪伴。结婚后他的妻子会经常来到他读书的项脊轩,会向他询问古代事情,归有光会耐心沉静一一讲解。妻子学习写字,归有光也会用心专注细细指点。妻子时常地询问、求教,让举业不顺的归有光多少有些安慰和自信,妻子的伴读和真心勉励给予了归有光最贴心的慰藉与最强大的精神支撑。妻子回娘家省亲,归来向夫君转述妹妹们对项脊轩充满好奇向往的询问之语,在这文字的背后,是妻子对夫君学识渊博的骄傲和崇拜,因为对丈夫的爱和崇拜,所以回娘家后句句不离归有光,把项脊轩的神圣、归有光的可贵、婚后的一切美好生活都讲述给了娘家的妹妹们。妻子的小妹妹们与其说是对书屋有好奇向往之情,不如是被为归有光妻子的无限崇敬所感染的。妻子的仰望与敬佩、沟通与理解,使归有光在慈母早故、祖母期盼的深沉执念中得到舒缓与疏解。这时候文章笔调轻快,字字句句中隐含那岁月安稳静好之意。
不幸的是归有光的幸福生活才过了六年,妻子猝然病逝,归有光伤心不已,无心修理败坏的小室。足足过了两年,归有光久病不起,让人修补项脊轩,修补后的规格比以前稍有不同,这等待了两年的修补是刻意作了改变的,这改变恐怕也是归有光思索了两年想要借此来逃避回忆的结果;然而改变是无效的,改的是规格、变的是样子,但生命中的知己已失、心灵的创伤是难以抚平的,回忆更是逃避不了的,于是归有光只能逃离,所以此后常在外,不再涉足这件珍藏着许多美好回忆的项脊轩,将自己从这意义非凡的屋子里抽离,这种悲痛最是深切,沁入生命,无法平息。“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如今,或许只有庭院中妻子故去的那一年亲手栽种的这株枇杷树,归有光才敢远远地看一眼,但这一眼也足够让人倍觉伤痛、悲思无限。天涯海角有穷处,只有相思无尽时,生死离别最是让人断肠。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中这样写道:“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作品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归有光怀念妻子的这一段文字无一处直接的思念,却字字句句情深不能自已。我甚至觉得结尾这突然地结束是因为作者此时已经泪流满面,所以才匆匆收笔,却留下太多可供联想的空间,所谓纸短情长便是如此吧。
回忆有多美好,生死离别就有多残忍,《项脊轩》一文中人与物融合一体,物与人悲喜共生。归有光在自然真实的抒写中,让我们读到他的真挚情义、温润澄澈。通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我们可以感触到持久的亲情的温度,可以触摸到不凡的生命的深度!《项脊轩志》的文字语淡情深,如同一壶清茶,初品尚不觉其妙处可回味时却发现其余韵悠长,再三品味更觉余香满口。正如那句评价“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