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好学的小伙伴,每天分享得到课程。拜他所赐,这段时间收听了《李筠·西方史纲50讲》音频课程。
《李筠·西方史纲50讲》是施展《中国史纲50讲》的姊妹篇,一中一西,勾勒东西方文明的演进脉络。个人感觉,李筠老师的学术水平和演讲技巧,比施展老师还是差了一些。
总结起来主要理由有3点:
1|缺少独特的阐释框架
施展讲述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有一套独特的理论框架,比如“超大规模性”,比如中原、草原、雪域高原和海洋的多元互动。施展从这套理论构造出发,对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华文明演进和重大历史事件,重新进行阐释,令人耳目一新。
在一些细部,或许有待商榷。比如,说中原地区有着世界上最大的连片农业开发区,便于降低税收成本,为庞大官僚体系的形成提供了财政基础。而西欧山川阻隔,税收成本过高,财力不足,无法形成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
从单一原因推论综合性的结果,似乎说服力不足。欧洲尽管河道纵横,但大片的农业平原面积并不小,税收的难度有夸大之嫌。
个别值得讨论之处,并不妨碍施展“超大规模性”的理论创新性和它的解释力。施展将自己的理论一以贯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透视中国历史的视角。
反观《西方史纲50讲》,李筠对西方文明发展的演绎,缺乏类似“超大规模性”这样的独创性视角,缺少阐释框架和分析工具的新颖独到之处。整体的讲述,更像是给大学生开的公共课。
2|缺少洞见
李筠很可能意识到了自己在创新性上的不足,于是在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解释时,都特意强调自己与流俗观念的不同。
很遗憾,他所对照的观念,都非常陈旧老套,基本上都是中学课本里的教条;他刻意强调的新颖阐释,都有学者曾经提出过,几乎都是当今史学研究的流行观点。比如中世纪并非一般人所理解的一片黑暗,比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诸贤与教会的关系,都已经是普通人的平常认识,特意拎出来强调,反而更显示出理论创新上的不足。
笔者对西方历史素无研究,所知也都是碎片化的一鳞半爪,连我都觉得不新鲜的观点,那些对西方史学有一点研究的同学,恐怕感觉会更明显。
相较而言,施展对中国历史的讲述,颇多亮点。比如他对东汉皇帝“亲小人,远贤臣”,对北宋、辽、金关系,对清朝治理能力和逊位诏书等的阐释,都独具特色,令人脑洞大开。
3|居高临下的讲述方式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高手在民间”不再是一种理论上的猜测。翻翻“知乎”上的问答,那些碎片化的真知灼见,让你油然而生敬畏之心。
见识上的平等,应当是当今专家学者的默认姿态。而李筠的讲述方式,总是让人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以第39讲“假象:太阳王路易十四真的风光无限?”,举例言之:
今天这一讲主要给你讲讲太阳王路易十四的故事,看看法国的中世纪政治资产都有哪些,她在现代早期国家建设当中取得了什么成就。
……
路易十四是中世纪以来法国崛起这个漫长过程的顶峰,但我会告诉你,表面辉煌无比的太阳王背后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很像中国大清王朝的乾隆。
……
讲宗教改革的时候我告诉过你,德国人打过宗教战争,打完之后的办法是《奥格斯堡条约》,教随国定,“谁的地盘、谁的宗教”。
类似“给你讲讲”“我会告诉你”“我告诉过你”的表述,在李筠的讲述中笔笔皆是。一种知识上的优越感,一种听众完全无知的假设,让人听起来总不大舒服。
李筠很可能也意识到了自己讲述方式的不妥,所以,在和音频同时推送的文字版,做了一些修正。例如:
(音频)前面几讲,我教了你一个新名词来概括现代早期的国家,叫做绝对主义。现在可以告诉你,绝对主义的核心就是主权。
(文字)前面几讲,我给你分享过一个新的概念来概括现代早期的国家,叫做绝对主义。绝对主义的核心就是主权。
在文字版中,把“教了你”修订为“给你分享过”,并删掉了“现在可以告诉你”。即使如此,“给你分享过”,居高临下的自我中心意识仍然不自觉的显露出来。
胡乱猜测一下:
施展,1995年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工学学士。之后10年间,先后就读于中国社科院(史学硕士),北京大学(史学博士),其后还赴巴黎第一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任教于外交学院。
李筠,1998年至2008年,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任教于母校中国政法大学。
从两位学者的经历看,施展从读大学开始,跨了一次专业,换了4所大学,任教的外交学院也有一种谦恭、平等的氛围。李筠从读大学到任教,都在同一所学院,经历单一,就职的也是典型的中国大学。
或许是经历和环境的复杂度,不同院校的学术氛围和风格,对不同环境的碰撞和接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视野、识见和个人风格吧。姑妄言之。
(《李筠·西方史纲50讲》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