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做妈妈的时候看着怀里那个软软糯糯的小宝贝,我想每个妈妈都和我一样,虽然疲惫,但却也掩饰不住的幸福。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怀里那个小宝贝渐渐的变成一个令人头疼的小家伙。
三四岁开始一言不合就大吼大叫;小学以后,对学习完全提不起兴趣;到了十一二岁的时候,青春期叛逆已经初具苗头……
很多老人都说,大了以后就懂事了,你们小时候还不是一样调皮捣蛋,现在还不是好好的……结果长大后亲子关系却更加紧张。
以上种种问题,我强烈推荐一本书给大家。
这本书就是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作者尹建莉,教育专家,教育学硕士,从教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对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并且自己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
作者的女儿品学兼优,曾跳级两次,2007年1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
在个性品格方面,作者的女儿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自主自立,乐于助人,被评为北京市市级三好生。
为什么本书叫《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而不是好爸爸或者其它人?这与中国的传统家庭模式有很深的关系,而所有的家人中,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
但是,书中通过对儿童生理和心理的研究的结果,提出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合适家庭里所有孩子的教育者都可以使用的。
书的开头写到:每个孩子开始都是一块儿璞玉,为何有些孩子从开始的璞玉,后面成了一块废玉。因为这些家长用的是锄头。
锄头能雕刻出美玉吗?显然不能。
全书很多地方都是通过记录作者的女儿圆圆小时候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正确的对待孩子的方式,而不是高谈阔论的理论知识。
譬如通过圆圆小时候打预防针的经历,在激发孩子的勇气,让孩子学会面对人生必须经历的痛苦的同时,也让家长学会了认同孩子的感受,不去忽略孩子的感受。
所谓对孩子的爱,并不是把孩子保护的像温室的花朵,而是帮助她成长,让她学会面对生活中种种的不如意,能够拥有对抗风雨的能力。
我自己的女儿,可能是痛神经不太发达,打预防针是不怕的,因此,在打针这件事上我没办法通过实践去求证这个方法的实用与否。
但是,在孩子摔跤的时候,我用了类似的办法,认同了孩子摔倒后会痛的感受后,果真她的情绪就好了很多,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就很快安抚好孩子的情绪。在孩子情绪平复以后,再交代她如何避免摔跤,她能轻松的接受并且很快的记住。
生活中其实很多事情的原理都是类似的,因此学到一个实用的知识点,可以用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上。
譬如认同感受这件事,还能用在分离焦虑、面对失败、抢玩具等等场景中。
家长对孩子情绪感受的认同,不仅让孩子更有安全感,觉得妈妈是理解我的。同时也能提高孩子的共情能力,让她能够在面对各种突发问题时,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提高孩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爱的质量这一章节中,还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逗和捉弄。
“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经常是成人把自己降低到儿童的情趣中,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
“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其实,这是目前很多的人经常遇到的问题。偏偏很多人特别喜欢捉弄孩子。最常见的就是那句:你家大人不要你了!
这次孩子放暑假回老家坐火车的时候,就遇到过这种事。
我的邻座是一个大学生男孩子,我们都从广州站上车,因为都是年轻人,我女儿四岁多,也不怕陌生人,一路相谈甚欢。火车到了武汉的时候,上来了一对夫妇,估摸着差不多六十来岁的年纪。
火车过了信阳的时候,孩子姥爷打电话来问我们到哪里了,我说了大概的到站时间。然后孩子姥爷就说,等下来车站接宝贝哈!可能是因为车上信号不好的缘故,话音还没落,电话就没了信号。
我女儿抬头问我,说姥爷怎么不说话了。这时对面的老人突然冒了一句:你姥爷不要你了!一边笑着一边饶有兴趣的看着我女儿。我女儿当时有点懵,因为一路上我们并没有跟对面的老人有过任何交谈。
这时我看了老人一眼,就回过头来跟女儿说:因为火车在过山洞,所以就没信号了,等下姥爷来车站接我们好不好?你开心不开心?女儿立马拍着小巴掌跳了起来,好呀好呀!我好想姥爷啊!
然后女儿就跟邻座的小哥哥继续玩大老虎吃小白兔的游戏。大概过了两个小时左右,我爸爸又打电话过来了,问我们大概几点到站?
我正跟我爸讲着电话,确定好时间,女儿又回过头来问我是姥爷打的电话吗?我说是呀!她就开始姥爷姥爷叫个不停。我又说了几句就挂了电话。
女儿便缠着我问到:妈妈,等下我们很快就能见到姥爷对吗?我说对呀!你是不是很想姥爷呀?她瘪个小嘴撒娇说:是呀是呀!我很爱姥爷的~
突然,对面的老人又来了一句:你姥爷不要你了,你还想他呢?这时女儿明显的脸色就变了,眼泪瞬间就要出来了!
这时我急忙一把把女儿抱进怀里,然后转头对那老人说:你不要这样跟我女儿讲话,孩子听了会很难过的。好好的,她姥爷干嘛不要她?
我当时有些生气,因此声音大了些。估计那老人当时有些尴尬。
但是我顾着女儿的情绪,没太注意那老人。
我跟女儿说:姥爷说等下就来接我们了,姥爷最爱点点了,他可想点点了!
女儿趴在我怀里没出声,我明显的感觉到她的眼泪已经出来了。
过了一小会儿,她抬起头来问我:妈妈,姥爷最喜欢我的,他才要我呢!
我说:是呀!点点是姥爷的小宝贝,还是姥爷的开心果,姥爷当然要你呀!
她又说:那个爷爷骗人的妈妈,我不要跟他玩。
我说:是的,那个爷爷骗你的。姥爷很爱你的,你自己也知道的,对吧!
孩子的情绪来的也快,去的也快。确认了姥爷要她爱她,很快又开心了起来。
上面那个老人,其实就是很典型的捉弄孩子的行为。
他通过言语,让孩子产生了害怕、悲伤和失落的心理,而通过孩子失落,他很享受这种可以左右孩子情绪的优越感。
文中作者的孩子圆圆,小时候也遭遇过类似的事情。
有次圆圆的爸爸下班晚了,拜托同事去帮忙接孩子。孩子问:叔叔,为什么我爸爸没来接我?
她爸爸的同事立马就来了句:你爸爸不要你了。
作者回去看到了孩子脸上的泪痕,就问了怎么回事?知道后立马告诉孩子爸爸这件事情的严重性。
可是孩子的爸爸还不以为然。
直到圆圆有两次从睡梦中哭醒来,问她做了什么梦,都是说梦到爸爸从幼儿园接上她就不要她了,独自走了。
孩子的爸爸才意识到这件事对孩子的影响有多么严重。
大人的一个无聊的玩笑,给孩子带来多么深刻的恐惧啊。
同理,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大人一边把孩子往门外推,并气愤的说我不要你了,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就更大了!
如果有心的家长就会发现,开始出现这种事情的时候,孩子会有几晚睡觉是不安稳的,甚至会睡着睡着突然哭起来。
这种事情经常发生的话,小点儿的孩子会惧怕和父母的分离;大些的孩子可能已经习惯了,但是他会开始渐渐的不信任父母,也不容易相信身边的人,开始学会撒谎…
你看,在我们看来多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情,对孩子产生的连锁反应是非常可怕的!
想想那么小的孩子,唯一能依靠的人只有父母,但是父母家人向孩子表达出要抛弃他的意思,会让孩子感受到多么的恐惧!
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部分是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不能冷静的就事论事的处理问题,另外一部分就是因为不懂得孩子的心理。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通过7个要点教会了我们如何进行了家庭教育。分别是:爱的质量、学习是件轻松的事、品格教育、习惯培养、家长智慧、小事儿和大事情以及教育误区。
我今天举例的内容只是“爱的质量”这一章节中的两个非常简单的小事例。在我们日常的育儿中,已经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了。
有人说: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一定要从自己的身上反思,并积极的寻找方法去解决。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通过简单易懂的理论和大量的实践事例,不仅告诉我们如何教育孩子,培养出孩子的道德品质,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孩子成绩。
更重要的是告诉你怎么教孩子做人,教你怎么培养一个自觉、自强、自立的孩子。
最重要的是,也能让我们在学习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断的反思自己,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才是一个好的家庭应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