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会有朋友问我:“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你们这些学国学的为什么总是盯着古人的东西不放,觉得古人的东西最好?”这句话其实道出了当代人的一大误区,一些从事国学工作的同仁也会有类似的疑问。
“社会不断地进步”这本身是一种意愿,就如同“人是会不断成长的”一般。但是很多人终其一生就是如此,除了脑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装下了一些“信息”之外其他并无成长,这也是为什么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
其次,当代所谓的“社会的进步”更多是指科学技术、物质生活的提升,但是这些只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就信息技术而言确实日新月异,当代应该没有人再去研究DOS操作系统,但是信息技术方面的“后胜于前”并没有出现在思想文化与艺术领域。
或许有同仁不服气,但是试问当代有谁敢说书法胜过唐朝“欧褚颜柳”,宋代“苏黄米蔡”?谁敢说国画胜过张大千、齐白石?当代儿童初学电脑应该不再会从DOS系统开始学习,但是学书法必然从临摹颜真卿等楷体开始。
再次,从逻辑上讲“不断的发展”是历代叠加后的结果,前人所积累的必然属于后人已有的,因此从这个逻辑上讲确实“后后胜于前前”。但是文化史上的拥有和今人体悟上的拥有是两码事,未来的文化史中当代的人文成就或许属于低潮也未可知。
也有人问我“什么才是国学?”就国学的范畴而言我很难给与精确的界定,但也正因为如此当代但凡涉“古”的学问都会披上国学的外衣。
虽然国学的外延很难明确,但是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和诸子百家学说为基础。先秦经典和诸子百家虽然后来演化成了很多具体的形式,琴棋书画茶花香,古玩器皿,风水面相等,但是无论哪种角度和形式都不能离开“思想”这一核心,对中华思想的积累和体悟才是国学中不变的核心。
古人讲器以载道,是借助直观感受得到的事物来体现比较深邃的道理。纪晓岚评《易经》时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就是用天地自然能够直观看到的种种事物来论证、体现看不见摸不着的种种人事道理。
但是今人浮躁,对于需要长时间学习和感悟的“道”很少有耐心,大部分人眼光只落在“器”上,这也是艺术领域“大师”和“艺人”的区别。真正的大师是能够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来体现深邃的道,让世人通过他的作品体会到思想。而艺人只是在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希望大家重视的是他的作品。
更有甚者专挑国学中一些奇闻异事、稀奇古怪的事物去了解,那这类同仁基本是把国学当作“谈资”,或用于社交,或用于茶余饭后的闲谈。
国学博大但不杂乱,深邃但不迷信,很多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先正视国学才能传承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