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看花?”——“好想去,可是我没时间”。
“我们去健身吧?”——“30岁之后确实应该开展有计划的身体塑造,可是我没时间。”
“我们一起学英语吧”——“掌握一门语言确实有利于职场能力提升,获得意想不到的机会,可是我没时间”。
...........“没时间”几乎成了我们的口头禅,如果问“时间都去哪了”——我们却一脸茫然。
正如 帕金森第一定律:工作会自动膨胀,直至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
人在现代社会中扮演某种角色,人们变得无法满足于已经拥有的东西,而是不断地想要更多。在一推一拉之下,人就会陷入欲望的泥潭,反反复复折腾后,人生就这么过去了。
时间管理相应而生。经过时间管理,我们的生活速度并没有减慢,反而越来越快。虽然时间管理管理对与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有一定的帮助,但人们仍没有摆脱疲于奔命的状态。
如何和时间和谐相处?
让生活充满节奏感——工作要快,生活要慢。
哈佛大学的李欧梵教授认为,我们应该从一味追求快的心理惯性中跳出来,让生活变得更有节奏感,——有快也有慢。
不妨尝试这些慢动作:
春日里,倚在墙根晒太阳;
坐在公园的长椅上,静静看夕阳下的河床;
散步,不要方向;
走在乡间的土地上,吮吸空气中泥土的味道
精心侍弄花草........
就是这些有些矫情的事情,让生活更有价值。
美学家朱光潜说: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向孩子学习郑重的态度。
梁漱溟对待这个问题的回答是:郑重——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事情竟成,光阴未虚度。孩子用“郑重”的态度来玩耍,反倒是成人用游戏的态度对待人生。
提升时间使用的深度。
同样是安排闲暇的时间,看电视看手机的”被动休闲“所带给人的满足感,就远远不如从事一项自己的业余爱好所带来的满足感。我们从闲暇时间中所获得的放松和满足的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是取决于其质量。在从事自己创造性活动时,人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全情投入一件事中的状态。
怎么达到这个效果: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问一下自己:最近做的事情中,哪些事情只是对当下有好处,却对未来几乎没有价值甚至有害?你决定减少做其中哪些事情的频率?你会采取哪些方法来避免自己做这些事?
与”时间不够用“相对应的是:巴菲特的日程表稀稀疏疏,几乎是一片空白。巴菲特解释说:必须擅长说”不“,以便于去做那些真正特别的事情。
如何有效利用时间,关键在于确定好人生选择的方向。
以”最优原则“而非”满意原则“来确定人生目标。
一个人会不会做出一个尽量好的选择,跟他所采纳的标准有很大的关系。
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通过”满意原则“。即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逐一进行考察,如果考察到一个满足内心标准的选项,就会采纳这个选项。
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准,来自于内心。最高标准可能与周围的环境相冲突,最高标准也不代表高薪酬,但”如果一个人,处处能以最高目标为原则,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如何确立内心的选择呢,可操作的方法:
回想一下最近的一周,你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你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以及完成之后你内心的感受。然后你问问自己,这件事对你如此重要,为什么呢,是因为它让你感受到了难得的喜悦,还是因为内心的充盈,或是一种平静,还是难以自抑的激动?这些感受恰恰是你内心所追求的东西,由此思考,以什么作为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