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1】迹;善言无瑕谪【2】;善数【3】不用筹策【4】;善闭无关楗【5】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6】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7】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8】。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9】。
【注释】
1.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2.瑕谪:瑕,玉上面的疵点,此处瑕谪引申为过失。
3.数:计算。
4.筹策:古代计算时所用的一种工具,用竹制成,相当于今天的珠算。
5.关楗:关锁门户用的栓梢。
6.绳约:绳索。约也是绳、索的意思。吴澄说,合之成体曰绳,用之而束物曰约。
7.袭:承袭、含藏。
8.资:取资、借鉴。
9.要妙:精要玄妙。
今译: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印迹;善于言谈的,说话没有过失;善于计算的,不需要用筹码;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别人却打不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却没人能解开。因此,有道的人经常做到人尽其才,所以没有被嫌弃的人;经常善于做到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这就叫做保持清明之境。所以觉者可以作为无明者的老师,而无明者又是觉者的借鉴。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迷糊。这就是精要深奥的道理。
《道德经》与生活智慧
老子真是位励志大师,开篇就告诉人们,专注于任何领域,都有可能做到完美。而且老子提到这些领域,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既可望亦可及,真正是极接地气!
“善行无辙迹”,这里的行,应不单指“行走”,单说行走不留痕迹,轻功高手便能做得到,但老子崇尚自然纯朴,并不追求所谓技巧和神功,因此这里的行,有行事的意思。善于行事者,不刻意为之,却因为掌握大道,知晓事物的运行规律,不胡作妄为,结果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圆满无痕。
“善言无瑕谪”,此处的言,也不仅指言谈,从管理施政的角度看,言也有“政令”的意思,意思跟第二章的“不言之教”类似。从小处看个体,会说话的人有同理心,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说话常常让人觉得舒服,也没有人会挑他的毛病;从大处看管理,善于治理者在发布政令时也会充分考虑民生,深思熟虑后才会施行,因此不容易有过失。
“善数不用筹策”,放在今天,各种复杂的心算很小的孩子都可以掌握,所以大家对老子这句话深以为然。在老子那个时代,不用筹策来运算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老子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样断言,估计是要被很多人拍砖的。圣人的话如此有预见性,在二千年后的今天被充分印证,让人不得不叹服:智慧完全可以穿越时空!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不仅是善闭、善结,古时的能工巧匠,不用一颗铁钉也可以用木头建起牢固的大厦,专心于所从事的领域,常常熟能生巧,制做出巧夺天工的作品。越是了解了物性,越可以依道而行,做到天衣无缝、浑然天成。
以上老子讲述的奇迹,都是人创造出来的。老子对人有着强烈的信心,之前的章节将人与天、地、道并称为四大,本章又从生活的基本层面指出了人的创造性。在老子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和优点,善于管理自己的特长,发挥所长,就能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
所以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这个救,就是找到发光点,看到生命的着力点。圣人之所以于善救,因为他不偏颇、不评判,只是客观的呈现,因此他不会被偏见所蒙蔽,会发现人和物更多的可能性。这,便是“袭明”,便是修到了境界。
我们常常缺乏圣人的那一双慧眼,当遇到人生的阻滞时,因为看不到全局而陷入困顿,认为自己一文不值,对自己失去信心,我们对暂时的失败耿耿于怀,忘掉了那个本自具足的真我。想起多年前一次培训课上,老师做的一个游戏:
老师取出一张50元的崭新纸币,挥舞着问大家:你们喜欢它吗?你们想要它吗?
几乎所有人都兴奋地举起了手。
接着,老师把50元纸币扔在地上,用脚踩了几下,捡起来,继续问:你们还想要它吗?
犹豫了片刻,大部分人还是举起了手。
老师又问:如果这张纸币掉在了泥泞中,捡起来又发现它边角破损,脏污不堪,你们还想要它吗?
全班沉默。
老师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自己,有时候就像这张纸币,当人生顺境时,我们明白自己的价值,我们能恰如其分地看待自己。当人生有一点挫折的时候,大部分人也可以正确面对。但是,当遭遇重大打击、失败和损毁时,有多少人,能坚定的相信自己的价值没有减少?又有多少人,能让自己在逆境中增值?
众人似有所悟.......
要让自己不迷糊,老子的建议是:“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也就是向所有人学习,以他人为镜,学习他人所长,避免自身所短,不断完善自我。孔圣人也曾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说的三人,就是指众人。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如果能低调涵容、博采众长,也就是进入了老子说的清明之境。
多几个维度看自己、看他人、看事物,每一个人、事、物都有他的存在价值,我们任何人对于这个世界,都不是多余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发挥自己的价值,做到老子说的“常善救人”?
从他人的成就中看到人的巨大创造力,增强信心,不断发掘自身潜质,成就独一无二的自己;不去嘲弄他人的失败,而是引以为戒,时时警醒和修正自身偏差,避免重蹈覆辙,可以减少前行阻碍。
以人为镜,一路上谨守谦卑,施以仁爱,便可有所作为,便是不虚此行。
注:1、原文部分参考书目: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2、文中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