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十分有用的学习各种技能的方法,那就是直接把“学”换成“用”,并且是“刚需的用”。什么是刚需,就像饿了要吃饭,不吃就有可能被饿晕;渴了要喝水,不喝极有可能被渴死;困了要睡觉,不睡也有可能被困坏。总之就是那些没有就不行的需求。“用”简单来说就是直接使用。
“用”并且是“刚需”,这两个因素我觉得真的是缺一不可。这个观点其实是一开始在李笑来老师的一次知乎直播“人人都能用英语”中听到的。用它对照自己的过往经历并加上自己的思考,觉得真的很有道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至少能掌握一种乐器,因此很多人都在学吉他、尤克里里等炫酷文艺且主流的乐器,而我却选择了冷门的感觉快要淡出历史舞台的加上动词后还被想歪的“箫”。当时学习它首先是有一个刚需摆在我的面前,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拔有一项是展示中华才艺,据说占的比重还不小,自己唱不行,跳不会,又不想满足于那毫无竞争力的几乎标配的剪纸、太极拳和中国结。再一想属于中国传统才艺,乐器成本还不高,看似还挺有竞争力,那就选择洞箫吧(全称感觉舒服点)。这种箫不是指那种一吹就会出声的箫,真的是传统的一根打通竹节并钻孔的竹子。必须要嘴唇和吹口进行精密的配合才能出声,如果不是刚需,我可能在还没有吹响之前就已经放弃了。我想太难学也有可能是它现在不太流行的原因之一。
首先找到了这个自己认为的刚需(才艺拖后腿就考不上了嘛!说到这里,那当时高考英语不也是刚需吗,但为什么没学好,那就是缺少另外一个“直接拿来用”的条件),接着因为准备的时间不够充分,所以反而误打误撞地践行了学习的真谛,那就是直接拿来用,怎么用呢,就是我根本看不懂曲谱,也不懂什么指法,而是直接在网上搜个曲子的音乐和简谱,然后从第一个数字(只认识数字)开始,比如说谱子上依次写的是5 6 1 2 3 7 6 7 5 6…那么5是按哪几个指头,6是按哪几个指头,以此类推,直接记住这一句的按法,再根据音乐节奏,居然马上就吹出一句带感的音乐,那及时的反馈,简直让你停都停不下来,有种赶紧探索下一句的冲动。如果是一开始从最基础开始,先学点音乐知识,至少得学会看谱,以及什么调之类的。接着学指法、背指法。那么我估计学着学着那点仅有的兴趣都会被消耗殆尽。最终以放弃收场,如果学任何东西都是这样,那么“放弃”就会成为一种习惯,要知道习惯的力量是伟大的也是可怕的!
其实学习任何一门技能都是这样,首先得有一个刚性需求,没有也要找一个,刚到什么程度,刚到你感觉没有它你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没有它你就不能过活的地步,然后直接从“用”开始,因为“直接用”给你带来的反馈最及时,也最真实。
来到泰国已经十六七个月,自认为有个不小的收获就是可以用泰语进行简单的日常生活沟通,课堂用语尤为突出,但对于泰字来说,现在仍然是个瞎子。仔细一想这都是“刚需”和“直接拿来用”惹的祸啊,出去买个饭、坐个车、旅个游哪一个对泰语口语的需求不是刚的,专业名词不会说也听不懂,但是课堂用语那是张口就来,管理学生,和学生沟通哪一个不是刚的。但我也没有从最基础的泰语学起,比如什么元音、辅音、声调,而是直接跳跃性的去搞懂马上需要用到的那一句话,这不是直接拿来用是什么呢?你会说这不是跟环境有关吗?当然,其实“环境”是为你被动创造了“刚需”和“直接使用”这两个因素。而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主动去寻找并创造这两个条件。对此,我无比愧疚的是我的英语,学了十多年,依然是渣,最熟练的那句除了“I am fine,thank you,and you?”还有一句就是“Can you speak chinese?”。渣到这种程度就是因为始终没有主动找到一个刚需,并直接拿来用。所以,你如果想到一个英语的刚需并因为这个刚需去直接使用的点,记得告诉我一声,我还想拯救一下我的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