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放在kindle里也不知多久了,打开时仿佛看到封面上的灰尘。
男主角保罗是一位语言学家,有一天他的妻子露西意外身亡,种种迹象表明,这并非他杀而很有可能是自杀,这让一直认为自己婚姻生活异常和谐幸福的保罗百思不得其解。
从现场情况来看,唯一目击者是露西生前养的一条爱犬萝莉,于是这位语言学家保罗决定教会萝莉说话,道出真相。
保罗一边用愚笨的方法教萝莉说话,一边回忆过往与爱妻露西的生活点滴,牵起了各种难忘的回忆。而从保罗这些回忆中,我也终于比较理解露西为何会选择自杀。
01
露西一直认为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她。
露西向别人展示“好我”部分时,例如才华横溢,美貌,善解人意,机灵有趣,就会得到父母丈夫及其他人的爱。
一旦展示“坏我”的部分,例如容易失控,胡乱发脾气,多愁善感时,就会引起身边人的不解甚至愤怒。
所以大多时候,露西展示的都是“好我”,并且一次次证明,若展示“坏我”,就会失去爱。所以她一直在极力压制这些“坏我”。
人本来就是多面体,甚至是矛盾体,例如可以对陌生人非常有耐心但对家人就容易暴怒;在社交场合健谈风趣幽默但独处时就爱安静不爱说话……而每一面都应该是你自己,无论这是被定义为好的还是坏的。
而当露西认为“坏我”是恶魔,不被接受,会失去爱,长时间竭力压制时,就会有想杀死“坏我”并杀死自己的冲动。
任何情绪都需要流动,任何的压制都会产生反作用,所有情绪都会找到一个出口释放,不论你是否意识到这是一个出口。
02
接受一个真实的人到底有多难?甚至乎,你是否能看到他们真实的一面。
如果你认为自己亲密的人(包括父母、夫妻、儿女)是勇敢的,而你也很爱这一面,那么当TA表现出怯懦的一面时,你是否能接受并一如既往爱TA?
人不可能只是一个平面,他们应该是立体的。有勇敢的时候也有怯懦的时候,有果断也有犹豫,有亲切也有严肃,有耐心也有暴躁,有积极也有消极……
若我们都能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他们面前的东西,好可能就能促成理解,并接受这些立体。
例如书中的保罗,为什么竟会宁可教一条狗说话,希望它能“说”出真相,也不宁可先从他和露西的相处日常中、谈话中寻找原因,这很可能就是他从未真正理解过妻子。
03
能否看到真实,能否接受真实,这仿佛太难做到了。暂且不说对他人,即便是对待自己,有时也很难接受某个阶段真实的自己。
书中自杀的露西,也可能是首先不能接受自己这堆“坏我”,也一次次证明别人也接受不了,所以压抑这部分。
但假若我们首先能接受自己,那么别人如何看待这个立体的自己,重要吗?
让一切流动吧,这应该是一辈子的功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