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O:仅需一张照片,出演天下好戏。
网友:仅需一款软件,你就想偷走天下人脸。
ZAO爆发隐私安全争议的一周后,它在App store里的下载量仍高居前三。
尽管关于隐私安全的话题,已经聊过无数次了。
但ZAO这款软件,还是稳、准、狠地恶心到了我。
被ZAO打开的潘多拉魔盒
ZAO的第一版霸王条款,噢不对,用户协议,大家应该都看过了。
因为诱导用户对个人肖像权进行无范围、无限制地授权,ZAO被火速骂上热搜。
然后又火速进行了修改。
为什么ZAO的行动力这么强呢?
因为他们怂了。
那点“花花肠子”,他们以为大家发现不了,却不小心败露了。他们担心自己赔个底儿掉,所以火速处理,不想留一丝痕迹。
他们为什么怂了?
因为肖像权或AI技术被滥用引发的风险,他们不敢承担,也承担不起。
比如“扒”光一个姑娘。
前段时间,国外出现了一款滥用AI技术的App,名叫“DeepNude”。
用户只要上传一张正常的女性照片,就能生成一张伪造的裸体照片。
原照片中露出的肌肤越多,伪造后的效果就越真。
伪造裸体图就够恶心了吧,还有更不要脸的,就是伪造小电影。
早在2017年底,这个所谓的AI换脸术,就搅合过国外的成人网站。
名叫“Deepfakes”的用户创建了一串代码,让人们可以把小电影的女主角,通过AI换脸术,变成他们的梦中情人。
神奇女侠—盖尔·加朵、黑寡妇—斯嘉丽·约翰逊,都曾被此所累。
后来因为扛不住压力,“Deepfakes”的账户被迫关闭,但是开发者暗搓搓公开了这串代码,任由它在全球范围内扩散。
冒昧地问一句,大家今天玩着换脸APP,乐此不疲地让自己演着大片,如果有天你的脸被迫出现在小电影里呢?
别到了那时候才想起维权。
除了“被色情”,我们还可能被骗。
比如,你人在家中坐,脸却在外面诈骗。
以前被盗号,骗子发文字借钱,好友还能反应过来。以后要是看视频里的我,张口说话借钱,他们还能躲过被骗的风险吗?
我觉得悬。
不信你看。
去年7月,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学者,利用人工智能以及数字图像合成技术,做出了一段肉眼难辨真伪的奥巴马演讲视频。
做到这种程度,你分得清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吗?
再比如,你以为自己在悠闲地上网冲浪,无形之中就被广告里的合成人像洗了脑。
关于辨别广告这件事,大家应该都很自信,而且坚信自己不会为硬广所动。
“只要我不想买,没人能从我兜里抢钱。”
但如果广告里那个忽悠你花钱的人,就是你的好闺蜜、好基友,或者你本人呢?
我觉得悬。
不信你看。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授——亚历山德罗·艾奎斯提,曾经在TED演讲里提出过这样一个结论:
在不知情的前提下,人们无法从合成的脸部图像中,识别出好友或者自己,但是会对这张脸产生好感。
他进一步提出了这样的潜在风险↓
不管你怕不怕,反正一想到这种潜移默化的诱导,我是怕了。
所以,我对ZAO的深恶痛绝,不仅在于它明目张胆地越界、侵权。
更因为它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放出了那么多邪恶的想法。
这个AI换脸术早就有了,但它在程序员眼里,就是像修图一样,是个肯花功夫就能办到的事。
它一直都有被开发的机会,但一直没人想,或者不屑开发。
可为什么ZAO做了呢?
这就是它下一个让我恶心的地方:
拿技术无罪当圈钱的遮羞布。
技术无罪,但你有罪啊
围观ZAO的争议,我看到最无语的话,就是吹它创新,说什么对探索AI领域做出贡献。
闭嘴吧。
创新不存在的,探索也就更说不上。
想给AI增光添彩,真轮不到ZAO。
但给AI抹黑,你很有一套。
AI技术最早多用于公共事业领域。
比如用在医疗领域进行智能图像分析,在安防工作中辅助破案,追踪保护稀有动物,催生自动驾驶技术等等。
后来,AI慢慢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使用程度都比较浅。
比如手机里陪你聊天的智能助理,让你变美的美颜相机,帮你解闷的影音推荐功能等等。
更深层的尝试,应该就是指纹和面容支付了吧。
AI技术的使用之所以如此谨慎,主要是它对使用者保障数据安全的能力,要求极高。
ZAO这样贸然地大范围收集用户信息,然后用于娱乐场景,敢问贵公司,你能拍胸脯保证,采集后的用户信息绝对安全吗?
业内人士对ZAO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
不好意思,我存疑。
ZAO的争议爆发后,很多人担心支付宝被盗刷的问题。
支付宝官方在知乎上发文,否认了类似的合成图像会攻破支付宝面容识别的问题。
除此以外,支付宝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今年8月23日,支付宝曾发布《生物识别用户隐私与安全保护倡议》,呼吁生物识别领域的行业自律。
在这份倡议里,支付宝认为:
企业在采集用户生物信息时应遵循「最小、够用」的原则,防止被滥用。
企业应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密存储来提高安全强度,也应明确和规范用户信息使用的目的及范围,避免信息被过度使用。另外,在具体使用中也应建立保险机制来确保用户资金不受损失。
将这番话,和ZAO第一版的用户协议对比,高下立判。
尤其支付宝那句“最小、够用”,应该是怼得ZAO哑口无言吧。
前人做过那么多努力,大众对AI的定义尚且模糊,但至少满怀期待。
可是横空出世的ZAO,牵扯出了一系列隐私风险,让大家对AI的态度再次低落谷底,甚至打入地狱。
ZAO这样可不可恨?
它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又没有制服恶鬼的能力,光想着自己那点事了,AI的未来怎么办?
如果你非要说AI未来还有挽救的余地,那我们这些被侵害的用户怎么办?
谁救我们,我们活该担惊受怕吗?
骗我上瘾,还怪我无知
围观群众顺藤摸瓜,发现ZAO背靠陌陌,是贵公司在短视频社交领域的一次新尝试。
ZAO在官方微博上,说过这么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精髓在于加好友”,你们野心不小啊。
钓用户上钩,让用户上瘾,再给用户创办社交圈子。咔咔三步走,拿下ZAO的社交场。
所以,你们瞄准了我的享乐需求,打着瓜分我碎片化时间的算盘,用尽浑身解数,让我上钩。
我上钩了,然后呢?
你们拿着我的“脸”要干嘛?进行你们的社交研究吗?开发新的技术吗?
还是直接简单粗暴地卖了换钱?
ZAO在最新回复网友的评论中这么说:
好一个“希望避免纠纷”,好一个“既然用户十分接受我们的技术”。
用大白话翻译一下大概是:
“有人质疑我们侵犯隐私,没安好心了,我们就开始卖惨,然后调转枪头,说一开始这么写是担心用户告我。
然后修改用户协议又是为了啥呢?
不是因为我们怂了,是因为我们发现大多数用户,都是拿【用户协议】当摆设的傻大胆。
他们并没有看穿我的“花花肠子”,只是计较那几行字而已,那我当然要删了平民愤啊。”
这逻辑说得通吗?
怎么说来说去,说到最后都成了用户的问题。
不仅官方这么说,网上的杠精们甚至会帮腔:
“互联网有隐私吗?想要隐私还是最好不要上网”
“建议集体回到石器时代,一个草丛就能保护隐私。”
你瞅瞅这话,甩锅程度跟耍流氓有什么两样。
“我想生活在智能时代,体验智能时代的乐趣,我就得把自己扒光了放到互联网上才行吗?”
B站上曾有人用AI换脸术,将朱茵变成了杨幂
你要说行也可以。
那按照杠精的逻辑,想要不摔跤,就别下地;想要呛不着,就别喝水;想要没车祸,就一辈子别出门。
觉得荒谬吗?
现在杠精明白了吧。你们这么说纯属【转移焦虑】,把本来应该由不良开发者承担的责任,推到了用户身上。
百度CEO李彦宏也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言论:
“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
你听听,这话又在【模糊概念】。
在很多数情况下,我们是主动选择用隐私换便利,还是不得不选择用隐私换便利呢?
当人们处于主动情况下,这句话确实暴露了人们的盲目。
我为了满足享乐,主动选择了无视风险,那我就得承担自己选择的风险。
但是人们处于被动情况下呢?
想点外卖、打车、用导航,我就得开启定位权限;
想发照片、修图、传视频,我就得开启相册权限;
想交朋友、聊天、加关注,我就得开启通讯录权限。
实话实说,不认可【用户协议】就不能使用的APP,一抓一大把。
所以现实生活大多情况都是被动的,请问我有什么选择权吗?
说我拿“隐私换便利”的时候,你想过自己是怎么忽悠我相信你的吗?
ZAO上有大量影视剧和明星视频素材,被指涉嫌侵犯版权
现在保护隐私安全的法规还很薄弱,但透明性,是大家的共识。
简单来说,就是必须告知用户如何使用他们的信息。
但是如果在繁琐的【用户协议】中玩文字游戏,加以引导和诱惑,人们就很容易放下防备,提供自己的敏感信息。
这就跟恋爱似的,我明知道你背后的小九九,还心甘情愿被骗,是因为爱你相信你。
结果你倒好,玩砸了不知悔改就算了,还理直气壮地数落我不解风情?
这是啥,这就是渣男啊。
敲完这篇文章,我又气又难过。
关于如何防范上网时被侵犯隐私,我无法给读完这篇文章的朋友提供什么行之有效的办法。
这不像被偷拍,堵住生活里的孔,就能排除风险。
互联网上的孔太多了,而且都是无形的,我想堵,但是我找不到啊。
所以我只能把真相掰开揉碎地告诉大家,鼓励大家仔细看【用户协议】,远离那些有风险的App。
还有一点就是大家不要自责,因为错不在你的疏忽,在于那些开发者的无良。
科技千千万,创意遍地有,他们偏偏好的不学,老是搞这些歪门邪道。
到底怎么才能骂醒这些人?
我这篇文章不过是杯水车薪。
树长歪了,都得靠日复一日地修枝剪叶,才能慢慢能回正。
人心要是不正了,怎么能是听了旁人的三言两语,一朝一夕就能挽回的呢?
所以,不管对哪一方来说,这都是一场不能怕麻烦的持久战。
毕竟,潘多拉魔盒已经被打开了。
# 留言说说:你平时会看【用户协议】吗? #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