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文聪老师关于原生家庭的课,第一遍听的时候只是感觉文聪老师讲的很好,边听边对照,并不觉得自己的原生家庭有什么问题。今天再次听的时候,听到文聪老师讲的关于家原生家庭给予我们的“我不配”的思维模式,文聪老师说,有一些人会在潜意识里寻找比自己条件稍微差的另一半,这样才有安全感。听到这里,我突然有了感受,回想自己在上大学的时候,遇到条件比自己优秀的同学,自己在内心里会有些许的自卑,并且认为自己是不配合这样优秀的人在一起的。又想到我弟弟在大学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家庭条件非常优越的女同学主动追求,但我弟弟对这个女孩子往往是敬而远之,言语中都流露出不想高攀的言辞。我并不是觉得一定要高攀别人,找一个比自己特别优秀的另一半,但我从我和我弟弟在选择另一半的思维模式上,好像看到了原生家庭的一些影响。
我爸妈都是工人,在八九十年代,工人的社会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工资也是比较能保障的,后来遇到工人下岗的大潮,我妈虽然早早内退在家,但是由于我爸有技术傍身,收入待遇一直还不错。但是靠我爸爸一个人的工资养活我们一家人还是比较拮据的。所以我和我弟弟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大概是这样的——生活既不是特别贫困,但也不是经济富足。我高中我弟初中的时候,家里还做了一些生意,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我爸和我妈属于比较节省的人,所以吃穿用上,我妈都是本着能省则省的原则。当然,我妈的这种节省,也是为了供应我弟和我们两个上大学,上学和学习的问题上,我妈和我爸从不吝啬。但是由于爸爸妈妈的节省思想,我和我弟从小没有穿过太好的衣服,即使后来家里条件不错了,妈妈也总是说“咱家穷,不要和别人比”,还记得当时我弟因为在外边买了一瓶矿泉水,被我爸看到,回来还被我爸训斥一番,说他花冤枉钱,还喝矿泉水,自己在外面干活,渴死了,都不舍得买一瓶矿泉水。这件事不知道为什么我印象非常深刻,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爸训斥我弟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虽然后来我和我弟发展的都还不错,我们两个也都自我感觉自己的条件也不错,而且如出一辙的是,我和我弟都是非常自信的那种人,用我妈的话来说,自信得有点自负,所以我一直以为原生家庭给予我们的都是好的东西,我爸妈能把我和我弟培养成这样自信又自强的孩子,真的是非常有智慧的,当然,我爸妈确实也是非常有智慧的。但今天听到文聪老师讲的“我不配”的思维,我突然有点明白,为什么我和我弟在择偶的时候都会,选择比自己稍微弱的对象,以前我理解的是,我们俩都是不爱攀附别人,今天我明白了,可能是在我们俩的潜意识里都有一种“我不配”的思维。而且之前也听文聪老师说过度的自信也是自卑的一种表现。所以我想我找到了原生家庭的根源,当然,学习原生家庭并不是为了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父母,而是为了让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更好。
所以对于孩子,不要在孩子面前哭穷,不要总在孩子面前说自己家庭条件不如别人,更不要告诉孩子,我们家买不起某些东西,而是要告诉孩子,我们只是暂时买不了更高品质的东西,我相信通过以后的努力,你会拥有更好的东西。而且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也可以让孩子偶尔拥有一些高品质的东西。如果孩子的要求确实太高,我们可以告诉孩子“目前的条件买不了,但不代表咱不配拥有,只要努力,以后我们会拥有,你值得拥有”。不是“我不配”,而是我现在没有能力,但我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