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同事的父亲过世了,老家远在湖南,朋友圈读了他的回忆文,感触很深,仿佛很多事都历历在目。每个农村走出来的孩子都是极其不容易的,父辈的影响还是极其深刻的,或者说,没有父母的勤劳、节俭、善良、朴实,也很难培养出来一个努力、感恩、上进的孩子。
其中一个细节,就是说到当儿女把老父亲破旧的衣服扔掉时,他仍会偷偷地捡回来继续穿。苦日子过来的人,是很节俭的,深知一米一粥都来之不易。
这个细节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
小男孩都是很调皮的,就像我家娃子一样,裤子上总时不时有个洞。是因为他总爱在地板上滑行或摔跟头,有洞也就很好理解了。孩子在着装上,从不挑挑拣拣,我们给穿什么他就穿什么,从不会在意带洞的裤子或 T恤。可能,现在穿洞洞衣也是一种时髦吧。
小时候,虽然我也从不挑挑拣拣,但是对带洞的或裂开的裤子,八九岁开始,我都是学着母亲,自己一针一线的缝起来,因为母亲很忙,如果总是等着她来缝,可能要被同学们笑话了。那时候,也极少会要求父母给买新衣服,可能男孩子的“爱美”意识没有那么强烈,有的穿就行了。
我学会缝衣服,应该是从缝裤子开始的,不知为什么小时候穿的裤子,总是从裤裆处开裂,穿着有缝的裤子上学,总是极其“灰面子”的。后来就见什么缝什么,当然了,仅限我自己的衣物。
现在想想,除了缝裤子,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缝袜子了,不知道有多少人有缝袜子的经历。袜子最爱破洞的地方是脚趾头和脚后蹬的地方,一个是长大的脚趾头顶破的或脚指尖太长,扎破的;一个是脚后蹬,多数是穿的时间太长,磨破的。缝袜子和裤子是完全不同的,裤子开档了,沿着原来的线缝针就好了,不会使裤子变大或变小。如果裤腿上磨破了洞,那是要打补丁的,小时候给裤子打补丁的情况较少。而袜子上的洞,要想缝起来,只能把两边“撯集”起来,再从中间缝上线,要想把它们缝的结实一点,只能来回多缝几遍,最后的结果是,中间结合的地方,会有一个疙瘩或横着的一行长疙瘩。缝袜子,在里面加快布的办法,应该也可行,我没试过,我都是“撯集”起来。缝好的袜子,翻过来,正面在外,疙瘩在里面,就可以穿了,外面不细看,是很难看出来缝过的,这就是“面子”工程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穿过缝补过的袜子。我们都知道,鞋里面容不下一粒沙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一粒沙子在鞋里面,脚都会感知到的。缝补过的袜子,里面都是疙瘩,穿的时候是极不舒服的,总有个疙瘩在脚底下或顶着脚趾头,走起路来很是别扭。一般缝补过的袜子也穿不长,毕竟已经千穿百孔了,脚还在变大,布料本身也已经被磨的很薄了。一般情况下,穿不了几天,再次破洞的地方,我还是会继续缝补的,直到实在不能再穿了为止。记忆中已经很模糊了,到底是我自己把不能再缝的破袜子扔了,还是母亲发现后扔掉的。反正扔掉前,都会把它撕碎,包括不穿的衣服或不用的床单、毛巾等,好像是一种仪式吧,宣告它生命彻底的结束。
关于袜子的记忆,还有如何把它收起来的好习惯,这一点受母亲的影响很大,直到现在依然很受用。就是收袜子时,成对成对的收,就是用一个袜筒包住另外一只袜子,防止混乱,也可以节省早起穿袜子时“配对”的时间。这个好习惯,媳妇也刚学会不久,大概也是受我的影响吧。一个好的习惯,需要很长时间养成,也需要不断传播、传承。
现在的孩子,可能永远也无法想象补袜子的情景,现在的人也极少把袜子穿破了,大多数就是袜子口的松筋变的没有弹性了,或者袜子小了,一般是不容易穿坏的。记得小时候买袜子都是一双一双买的,现在都是几双几双买的,物质早已不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匮乏了。
想起这些往事,还是挺有感触的。不算是忆苦思甜吧,也想告诉自己和孩子:要不断进步,要知足常乐,只有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始终在努力,在向上,在进步,就一定会越来越好的!比如,我们再也不用穿缝补过的袜子。
(2023.5.28 暴雨天于之意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