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采苓采苓(líng),首阳之巅。
人之为言,苟亦无信。
舍旃(zhān)舍旃,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
人之为言,苟亦无与。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
人之为言,苟亦无从。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
译文:
那采苦苓的人啊,在首阳山上。
别人的谎话啊,不要轻易相信。
那些胡说八道,都是空穴来风。
那采苦菜的人啊,在首阳山下。
别人的谎话啊,不要轻易参与。
放弃那些谎话吧,不要以之为对。
那些胡说八道,总有他们的目的。
那采蔓菁的人啊,在首阳山的东边。
别人的谎话啊,不要随便听从。
放弃这些谎话吧,不要以之为对。
那些胡说八道,都是不好意思。
引语:
周王朝的“唐”就是后来的“晋”。李渊、李世民起兵于晋,立国后,立国号“唐”,用的就是晋的古名。而《唐风·采苓》这首诗,则是跟春秋战国时晋国发生的一件大事有关。《毛诗》称:“《采苓》,刺晋献公也。献公好听馋焉。”献公听信谗言,杀太子申生。此事导致了晋国多年的动荡,史称“骊姬之乱”。骊姬害的晋国大乱,于是,有诗人做《唐风·采苓》,讽刺晋献公的糊涂。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是起兴。朱熹说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第一章的“采苓采苓,首阳之巅”,第二章的“采苦采苦,首阳之下”,第三章的“采葑采葑,首阳之东”都是用“先言他物”的手法以引起下文的。苓,一名黄药,又名大苦。苦,是苦菜,亦作“荼”。葑,即蔓菁,俗称大头菜。这三种植物,都是《诗经》时代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此诗便是以此起兴,暗喻:既然人们如此熟知它们,干吗还要听别人胡乱地评判呢?晋献公难道不熟知自己儿子的品行吗?干吗还昏聩地听信骊姬的胡言呢?由此,便引出下一句“人之为言,苟亦无信”。为,同“伪”,这句话是说:别人的谎言啊,你不要相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的“舍”指放弃,“旃”是“之焉”的和声。这句话就是说:放弃这些谎话吧,不要认为它们是对的。最后一句“人之为言,胡得焉”是说:那些胡说八道,都是空穴来风。
这真是一首好的劝诫诗,劝诫人们对待谣言要有三种态度:“无信”“无与”“无从”。之所以“无信”,因为你无法判定伪言内容的真假;之所以“无与”,是劝诫你不要身陷其中被谎言蛊惑;而“无从”,是劝诫你要明白谗言可以把你带进深坑。这三点对我们现今的人也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当下这个网络时代,谎言、谗言甚至可以成为“龙卷风”。越是这样的时代,辨识力就越重要。辨识一句话可信不可信,首先,要辨识说者的心,看他出于何心说此言;其次,不要参与传播,谗言、谎言,止于智者;最后,更不能听从谗言而意气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