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过年

裴新民

小孩儿盼过年,一进腊月,小时候就开始每天掰着手指头算着过年还有多少天,因为那时候只有过年才有好吃的,好玩的,有新衣服穿。

儿时记忆永远是每个人心中最鲜活的部分,过年又是其中最丰富的时段。

(1)

有首儿歌唱到“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的确是儿时第一个过年的味道。

小时候家乡的粥都是玉米粥,家乡话叫玉米糊涂,平时只用玉米面熬制,腊八这天则要筹齐八样食材。麦仁、红枣、花生、黄豆、红豆是家家都经常有的五样食材,还需要配上红薯、玉米、小米等才能配齐八样,有时也会配上油菜叶等,食材并不固定,但是总是要尽量配齐八样。

多样食材煮在一起,又香又甜,腊八粥变得异常美味,平时喝一碗粥,这时三碗都不过瘾。就是豆子、花生有些多,嚼的腮帮子有些累。

腊月二十三祭灶,礼仪上是送灶王爷到天庭去做年度工作汇报,实际上是正式开始准备年货的日子。从二十三开始,母亲每天都在忙着蒸馍、蒸包子、包饺子、煮肉,父亲则经常外出采购。

年货食品的等级是从低到高安排的,比如第一天的包子是红薯面皮、萝卜素馅,第二天的包子是玉米面皮、粉条馅,第三天是白面皮、白菜加油渣馅……最后一天才是白面皮的粉条肉包子。每天吃的都在升级,让小孩儿只恨自己的肚子平时饿扁了无法吃更多。

腊月二十九煮肉是小孩儿们最期盼的。那时候的肉都是连皮带骨的,肉煮熟后会将骨头剔出来,剔出的骨头上会带些肉,给孩子们啃啃解解馋。

煮肉要用烧柴火的大铁锅,烧柴火的灶要拉风箱,这个活儿又累又烟熏火燎,平时大家都不喜欢干,现在却会争先恐后的争取,期盼近水楼台先啃一根骨头。

煮肉形成的汤水也不会浪费,过年期间煮菜时放一勺肉汤,煮出的菜就格外美味了。那年月平时难见腥荤,有点肉味就会觉得好吃。

(2)

大年三十除夕那天要进行大扫除,真真正正的大扫除,里里外外都要清扫、整理。母亲、姐姐在包一个春节期间吃的饺子,大扫除工作是我们男人的职责。

门框上去年的对联要清除,窗台上积累的尘土要清除。墙头上丢弃的条帚头要送到村口的大火堆烧掉,各项用具要规整挂起来。

神龛前的香炉也要清理,这是我和弟弟最喜欢干的活计之一。香炉里装的是细沙,平时烧香的香头在沙子里,一年里不动,否则据说破财,除夕才更换一次新沙。

香炉也是家里的储钱罐,平时的分分钱乱丢害怕找不到,父母会习惯将分分钱丢到香炉的沙土里,有些沉到底下,清理时发现就归我们,有时也会发现纪念章、漂亮纽扣等等,这是我们热心的原因。

装香炉用的细沙要到村外的沙丘处取,必须是干净、没有杂质的沙土。

我和弟弟常常会拿个洗脸盆去装半盆抬回家,除了用来装香炉,在门墩等各处可能需要上香拜神的地方都会放一些,方便母亲拜神时插香烛。

自家屋里、院子打扫干净后,还要打扫门外的大路、小路。各家协作,整个村子的街道就会被打扫一遍。如果天气干旱,有尘土,还需要洒洒水。鸡鸭牛羊都圈起来,免得过年放鞭炮惊着它们。这样一整理,村庄一下子干净整洁起来,让人看着都舒心。

打扫出的树根、木料会拿到村口烧火。过年了,大家都闲了,那时也没有电视,人们喜欢聚在街头聊天,聊天时生一堆火取暖。除夕那天谁拿着木料去添材烤火,谁就是家里拾掇妥了。

中午开饭前贴上新对联,是大扫除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家里有人还没从外地赶回来的,对联会推迟到晚饭前才贴。

中午吃过饭后,男人们要去祖坟拜祖,邀请祖先们回家过年。每个家族的人聚在一起,一路零星放着鞭炮去祖坟。这时候哪个家族的人多一目了然。到了坟上,给每个先人坟头烧上纸钱,念叨着请他们回家过年,同时放一挂鞭炮。

70年代末,村庄集中建了公墓,大家去的时间也差不多,除夕下午公墓鞭炮声此起彼伏,宣示着春节正式来临。

(3)

正月初一要起五更,这是老辈子的规矩,大约五点钟就要起床。正月初一起得晚是要懒汉一年的表现,老人们发现是会训斥的。过年的新衣前晚就放在了床边,初一自然是要穿新衣服的。母亲早早起床煮饺子,全家都起床后,父亲就会放鞭炮。谁家的鞭炮响得早,就意味着谁家起得早,家人勤快,也是新年的彩头。

放完鞭炮,盛些饺子,摆上供品,祭祖拜神。然后将供过的饺子回入锅中,盛上第一碗饺子,全家一起到爷爷奶奶家磕头拜年,把第一碗饺子送给爷爷奶奶。给爷爷奶奶拜年时,爷爷奶奶会给压岁钱,一元、五毛不等。

从爷爷奶奶家回来后抓紧时间吃饭,然后堂兄弟们约上,在叔叔们引导下,一起去村里年老长辈家拜年。每到一个长辈家,问候一声好,说声“拜年了”,大家一起作揖磕头。主人家一边客套拦着,一边端出果盘,成年人请抽烟,小孩子给吃糖果。

从前街到后街,从村西都村东,把辈分高的老人一一拜到,叔叔们的手里拿着一把烟,孩子们的口袋里装满了糖果。麻叶、糖膏等食品直接吃掉了,水果糖可以供自己吃好多天。

村里拜完年,大家三五结伴出发去老塔坡拜神。

这是当地民俗,周围十几里内的村民,初一都去那里拜神。每个家庭都会携带祭品、鞭炮,到老塔后,妇女们负责上供、祭拜,男人们负责放鞭炮。一个上午此起彼伏,鞭炮声响彻云霄,地面是厚厚的鞭炮纸屑,空气中满是浓烈的火药味,让人禁不住精神为之一振。

围观一下放鞭炮,起哄比比谁家的鞭炮响,谈论一下看见了谁家的新媳妇、邻村谁谁未过门的未婚妻,一个上午时间就过去了,大家回家吃中午饭。

初一下午、晚上是好朋友聚会或者家族聚会的时间,过了十岁的孩子们有机会参加,更小的孩子大街上到处跑,放鞭炮,捉迷藏,享受着过年的欢乐。

(4)

正月初二的固定内容是到姥姥家拜年。姥姥、姥爷会给压岁钱,舅舅、姨妈也会给压岁钱,这一天是挣压岁钱最多的机会。表亲们难得聚齐,也会比比谁挣的压岁钱多,谁的衣服好看。

小孩子要跟着妈妈、姨妈去给家族长辈拜年,年龄大一些的害羞就不去了。中午吃过饭,母亲、姨妈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直到天快黑了才不得不回自己家。按照老规矩,出嫁的姑娘过年时不允许留在娘家过夜,担心会带走娘家的财气,因此无论多晚都得回自己家。

初三、初四是走普通亲戚的时候,爷爷、父辈的朋友家,姑姑、姨妈家,各样的老亲戚家,都要在这两天去走走。按照规矩,早晨、上午时间可以走亲戚,下午、晚上是不能走亲戚的,因此,亲戚多的情况下,只好磕头跪拜一下,留点礼物就离开去下一家,一个早晨去三五家,最后到了饭点,赶上谁家就在谁家吃饭。

正月初五早上是最后的走亲戚时段,中午一过就算大年过完了。

(5)

大年过完了,礼仪、礼节性的事务结束了,其他过年活动才正式展开。

70年代初是样板戏的年代,每个村子的年轻人都自己排演样板戏,初六到十六是演出的时候。《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三大样板戏正当红,村里的民兵都演过。

春发他哥长得小巧俊秀,男扮女装演《红灯记》里的铁梅,也演《沙家浜》里的阿庆嫂。同印叔也是样板戏活跃分子,我记得他演过《智取威虎山》里的座山雕,《沙家浜》里的胡传魁。同印叔演座山雕时,戏台上放张桌子,桌子上放把椅子,同印叔演的座山雕高高坐在椅子上,质问新堂爷演的杨子荣,样子既滑稽又威风。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古装戏开禁,村里请剧团来村里搭台演出。虽然听不懂唱的是什么,也没有多少耐性听,但是古装戏穿戏服,戴金冠,正规的剧团幕布鲜亮,看着很热闹,孩子们也会围在戏台下凑热闹。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戏场外,有人卖甘蔗,有人卖燎化糖,爷爷带着孙子的,总要买给孩子们。

正月初七,亳城东边的马次范村有个祭拜火神的活动。白天唱戏,晚上烧一个纸质的斗笠,最后高处的鸡会下一个火球。每年都有村民前去观看。

过年时,我们常常会自己组织“楺(Rou)花子”(打铁花的一种方式)。我们村西头那一片儿都是同领组织,年前的一两个月里我们就开始到处找烂铁锅,烧木炭,在墙根刮芒硝。铁锅是铸铁的,加热后会出现铁花,收集到铁锅片后要用锤子一点一点敲成小铁粒。木炭和芒硝配在一起制成火药。木炭一定要用柳树枝烧。

“楺花子”的时候,用个铁笼头装起来,最底下铺上干草,然后放一层木炭,再上边每放一层木炭就放一层火药、小铁粒,反复放八九层。铁笼头上绑上绳子,绳子另一头系上一根棍子,棍子另一头插到地下。

点燃铁笼头的干草后,一人提着绕圈送一程,然后中间扶着棍子的人用力楺(Rou)起来。中间扶棍楺(Rou)的人要有力气,需要是成年人,经常是同领的二哥新领担任。

借着旋转起来的风,铁笼子的火越烧越旺,木炭、火药燃起后的高温迅速加热小铁粒,热的小铁粒在铁笼子旋转甩动过程中飞出,碰到四周的墙壁、砖垛就会飞溅出美丽的铁花。

人们看铁花时要躲到周围不易被铁花溅到的地方,否则衣服极易被烫出破洞。一晚上我们常常会楺(Rou)两三回,准备的材料可以玩三四个晚上。

(6)

过了春节盼元宵,到了元宵盼天黑,因为天黑才可以散灯盏。正月十五散灯盏,是我儿时记忆最深刻的民俗活动之一。现在,这一习俗已经基本消失,年龄四十岁以下的人应该已经没有印象。

活动是在正月十五晚上进行。母亲在神位前摆上一个很大的花馍,点上蜡烛,上香祭拜。拜神后,从蜡烛上引火,点着一个个灯盏,然后安排我们孩子们一个个送到大门处的门墩上,盛放粮食的缸盖上,灶台、窗台、水缸、狗窝、鸡棚、猪圈处等等各处,都要摆上一盏。

灯盏是用荞麦面做的,一般是圆柱形,底面是平的,顶面有扎灯芯的圈槽,也有捏成公鸡、狗等动物样子的。正月十五晚上蒸熟后,在顶面中间扎上灯芯。灯芯是用麦秸秆缠上棉花做的,麦秸秆是麦收时就专门留下的。缠好棉花后,棉花灯芯头浸些芝麻油。因为有油,所以灯芯可以点着。

家里各处摆上灯盏后,灯光闪烁,在没有电灯的黑夜里,显得十分肃穆。灯芯燃烧的过程中,有噼啪噼啪的响声,更增加了几分神秘。等到灯芯燃尽,火光熄灭后,再将灯盏一一收回,这时才可以吃。不能灯未灭就收回。

在这个过程中,有孩子会故意捣乱,看到谁家开始散灯,他们就偷偷躲藏在人家大门附近,这家孩子将灯盏送到门口转身去送其他灯的时候,他们就悄悄拿走大门的灯吃掉。等到回收的时候发现门口的灯盏不见了,就知道是被人偷走了。

但是,对于这样的行为,大家并不恼怒,发现少了,只会哈哈一笑,猜测一下是哪个孩子干的。偷灯也叫“偷福”,是这一习俗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果谁家因为被人偷灯恼怒了,反而会被人议论是“小气鬼”。

这个活动主要是为了祭拜神灵保佑风调雨顺,来年粮食丰收,也是过年的最后一项活动。正月十五午饭后,男士们会再上一次坟,这次是送先人们回去。过了十五,年算过完了,人们要开始各自的营生。

(7)

自从电灯普及后,散灯盏的习俗就慢慢消失了;自从有了电视春节联欢晚会后,再没有人除夕晚上在街口烤火守夜了。初一老塔坡的香火越来越旺,家家的鞭炮越来越响,但是,打铁花成了河北某地专有的技术,村里的“揉花子”再无人会玩。我们小时候没有用过买来的玩具,现在的孩子没用过自制的玩具。

短短四十年,社会已经发生了太大太多的变化。许多变化是让人喜悦的,很多变化也是让人忧虑的。几百年,上千年传承的节日民俗在消亡,社会的文化符号被遗忘,是最让人忧心的事情之一。

政府和文化组织应该行动起来,挖掘和改良传统民俗,在传统节日里保留传统节日的民族特色,才会保留住我们的东方文化,否则只剩下几个红灯笼,到处是圣诞爷爷、南瓜灯,我们的东方文化如何显现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6,165评论 5 4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2,503评论 2 37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3,295评论 0 32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589评论 1 26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439评论 5 35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342评论 1 27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749评论 3 38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397评论 0 255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700评论 1 29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740评论 2 31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523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364评论 3 31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755评论 3 30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02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97评论 1 25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721评论 2 34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918评论 2 336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出生于八十年代初,鲁西北一个小农村。村里几乎都是刘姓。据家谱记载,约六百年前的明朝永乐年间,为补充因战乱(靖难之...
    指数投资之路阅读 482评论 0 1
  • 文 / 麗人行 儿时的年是什么?是记忆碎片中最闪亮的片段。孩子们盼啊盼!一年那么漫长,一日似...
    麗人行阅读 19,424评论 436 875
  • 在噼里啪啦的烟花爆竹声中,在铺天盖地的新年祝福语中,我们又过年了!而我最难忘的还是儿时过年。 ...
    李秀清阅读 688评论 0 1
  • 时间由着自己的性子不急不慢,曾在艰难境遇中希望他快快流逝逃离苦痛折磨,也曾在无数个时刻幻想着停留美好。但他始终由着...
    寇野路子阅读 194评论 0 1
  • 1.感谢我的粉色运动鞋这么舒适,陪我跋山涉水,天涯海角 2.感谢C18大同学温暖而又贴心的陪伴和照顾,以及每时每刻...
    肖馨肖馨阅读 271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