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转眼到北京已经十八年了,对这个第二故乡,说熟悉吧,去哪儿都能找到,可是要说到城市的细节,却都是模糊的。虽然“此心安处是吾乡”,可对儿子来说,生于斯长于斯,北京就是他的故乡了,希望他对自己从小长大的城市,能有个鲜亮的记忆,于是有了这个漫步老北京的计划 」
前几年看过一个美国人写的书——《再见,老北京》,那是在08年奥运会举办之前,北京拆迁改造前门地区,这位美国小伙子在杨梅竹斜街上租了一间平房,与街坊邻居相处两年多,记录了老北京胡同的风土人情,也对旧城改造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我觉得前门大街不幸被他言中,改造的不成功,空阔的大街没有活力,两边努力访旧的建筑太整齐了,让人没有亲近感,总的说,把原来的市井气改没了。但杨梅竹斜街,后来陆续看到一些资料,改造思路有些不一样,就是尽量保留原有的社区,通过改造,提升建筑功能,赋予社区新的活力。真的有那么好吗?还是要去实地看看才知道。
从前门地铁站出来,沿煤市街往西南方向走,一路上游人如织,拥挤不动。大约一里多地,右手就看到了杨梅竹斜街的路牌,小街挺清静,多数游人都不往这里来,说明它还不是一个知名旅游目的地,大家要去不妨尽快,说不定再过两年,又变成另一个南锣鼓巷了。
杨梅竹斜街从元大都时代就有,称为“斜街”,因为该街的走向自东北向西南倾斜。这斜街名字那么美,其实是后改的,清朝的时候它还叫“杨媒斜街”,据说这是因为清朝前期这条斜街居住着一位善于说媒的杨媒婆。光绪年间,谐音并雅化为“杨梅竹斜街”。
清末以来,这条街成为文化重地,民国的时候,街上有世界书局、中正书局、开明书局、广益书局、环球书局、大众书局、中华印书局共7家书局,都是当时的出版企业。世界书局旧址还保留着,现在经营着一家很有范儿的书店。
街上还有青云阁遗址。青云阁是清末民初北京高级综合商业娱乐场所,集娱乐、购物、饮食、品茶、服务等等于一身,是文士、官员、商贾、贵胄的消遣之所。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鲁迅、梁实秋等名人都是此间常客,据说蔡锷就是在这里遇见的小凤仙。别看门脸小,这只是后门,据说当年从这通进去,里面又是另一番花花世界了。
逛这条街需要静下心,花点时间。它不像南锣鼓巷、烟袋斜街这些商业化的地方,两边很少一间间挨着的那种普通工艺品店铺,一些独立的创意小店散落在街巷两旁的旧式民居里,艺术气息要比商业气息来得重。
类似这种很有设计感的小工作室比比皆是,有的还得从街边的小胡同走进去才寻找的到,但艺术家就是任性,有的小门紧闭,恕不待客。据介绍,这里引进的每家商家都是经过仔细挑选,进驻之前必须提交相对完善的运营方案。在发展过程中,每家落户的店铺都在慢慢寻找与胡同里的老宅、住户和谐共处、舒服融合的方式,让自己融入这条街,而不是作为一个外来者取代这里。我觉得能体验到这种效果,沿街走去,这些店铺与民居混杂着,显得挺和谐,没有那种喧宾夺主的味道。
与别的老街改造不同,杨梅竹斜街多数住户都没有搬走,所以走在街上时常看到有大爷大妈坐在花坛边,或自家门口,喝茶唠嗑。能保留下老胡同的生活风貌,这是不容易的。
逛累了,斜街东口有一家“铃木食堂”,文艺范的餐厅,想去可得趁早,排队厉害。更值得推荐的是青云阁对面的咖啡馆SOLOIST,我对咖啡一般,不过他家的环境真是好,最好是坐在二楼的露天座,望着对面的青云阁,看着人来人往的杨梅竹斜街,百年历史如云烟过眼,恍惚中似乎看到蔡锷将军正挽着小凤仙走出青云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