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碎片化的生活中,人们越来越习惯用手机进行阅读,点开一篇文章看完立刻滑到下一篇。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节奏也越来越快,花一个下午找个安静的角落捧起一本书细细品味都是奢望。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就从五个角度记录了在这个时代中形形色色的爱书人。
从编辑译者、二手书、绘本,到书籍设计、普普通通的读书人,这部纪录片从与以往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现了阅读的风景。
1
编辑和译者,这两个隐藏在书籍身后的职业,往往不为人所熟知,但却用繁杂琐碎,编织成了书。
致力于挖掘那些那些因为处于边缘地带,寂静无声的好作品的编辑朱岳;用十三年的时间,去校对出版《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的余国林;“让译书成为买书的借口”的范晔……这些在书背后默默付出的人,共同演绎了一部”编舟记“。
“他相信文学的未来,不会是鲁尔福笔下,铁板一样的土地,而将是一块肥沃、丰饶的土地。”朱岳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在不被人看好的编辑出版行业,这样的一批人,怀揣着对文字的热爱,挖掘,校对着一本本好的作品。他们现实枯燥,却精神富饶,工作琐碎却不可或缺。会为了一本书的出版而劳累奔波,短暂的为书被大众所喜爱感到欢愉后,又会立马投入到下一本书。谨小慎微,一遍一遍的校对和审核,才有了一本书的出版。
2
书就像是珍宝,旧书就如同潘多拉的盒子,等待着你与它的不期而遇。
片中旧书店老板吴雅慧,从他父亲开始就致力于发展旧书店,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让这些被人所遗忘的旧书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从旧书店老板到藏书爱好者,旧书的生命在他们的手中得以延续。
旧书不仅仅是文字,它还承载着历史和人文,辗转多人,有缘到了自己的手中。书的价值是被人阅读,这些旧书,在这些人眼中,不是廉价的,也不是脏乱旧的,而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
记忆中的旧书摊越来越少,但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依旧有像乐开书店或者多抓鱼这样的组织来支撑这种文化。爱旧书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也希望更多的人来开启这个潘多拉的盒子。
3
童年时期,绘本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开始,在成人看来可能荒诞不羁的故事,却开启了孩子们的幻想世界。
蔡皋,熊亮,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了一个个妙趣横生的世界,再借由粲然这样的绘本推广人带到孩子的面前。他们的工作在别人眼中看起来幼稚,但却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为孩子们跨越年龄的鸿沟,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探索和好奇心是孩子们的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在这个过程中,绘本便在引领着孩子们去发现,
去冒险或是去认识自然,学会与万物融洽共处。在孩子们的世界中,或许魔法和圣诞老人都是真实的,或者有一天在梦中打败了怪兽,他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
大人曾经也是小孩,他们用绘本,用自己的力量去为童真世界保驾护航,不会是什么很壮大的举动,却在一个个笔下的人物,画中的风景,在细微中,为孩子们搭建了心中的童话王国。
4
一本书的文字是它的灵魂,但空有内在不会吸引人们去阅读,封面设计便由此诞生。好的外表和质感会让买书人拥有好的体验,一本外表好看的书,足以让阅读者挪不动步子。
片中的三位书籍装帧设计者,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版本的书籍,深受读者的喜爱。不论是宁成春,何浩还是薄英,他们始终坚持着内心的那一份热爱,在封面那一方小天地中,用自己的设计来描绘这本书。
“从内容中来的设计往往谦卑内敛,不动声色,但细看之下总能发现,设计师们原来早已把隽永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都统统锁在了那方寸之间。”
用自己对书籍的感受与理解,一次一次的修改和整理,把书籍设计当作书籍的二次创作,为文字的骨架输入新鲜的血液,单调的文字外套上一层书皮,就此鲜活了起来。
5
朱利伟作为这群爱书人中的一位,在豆瓣上传了一组名叫《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的照片,她通过手机摄像,记录下了这个城市中和她一样有着爱书灵魂的人;B站读书up主小隐,把自己所读的书和经历分享给大家,用多元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对书产生了兴趣或是热爱;科学院研究员杨早通过写书评,做公号,录节目,用自己的方式投身各种阅读活动。
纪录片中所讲述的人或事,并不是这个时代爱书人的全部,不论是编辑,写手还是读者,他们都在找寻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为书籍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文字,排版,书籍装帧,这些繁杂琐碎共同造就了书。
纪录片并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为你讲述书的重要性,没有告诉你读书让人明智等等。他把书解开给你看,没有用宏大的场景,没有名人,后期甚至还用了可爱的动画。他讲述的不过是当代的一些普通人,和这些人与书的故事。
实体书的市场似乎在逐渐被电子阅读所取代,碎片化的洪流正在向我们袭来。如何在这样的大环下阅读?越来越多的人也在探索着自己的读书之道。
不论你是书籍方面的工作者,还是普通的读书人,这个纪录片无疑可以成为你的【阅读指南】。亦或是一个对书毫无兴趣的人,也希望可以点燃你对阅读的兴趣。
生活烦扰疲惫,但是还有书籍。
希望这个记录片能成为你的“快时代阅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