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真是个奇妙又深奥的东西,“过节”:(1)在节日进行庆祝等活动。(2)与人产生的矛盾、纠纷等。过节过节,又有什么联系呢
接连几个节日让这寒冷的十二月热闹不少。全球化的世界,文化也已经中西合璧。
对于起源于“天主教”的圣诞节,从开始的从心里的抵制,一种带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天朝心态去看一种赤裸裸的西方文化上的形式剥夺,感觉失去了西方基督教的土壤,圣诞之类的西方文化会开出很丑陋的花。但是,渐渐发现,只要加上“中国特色”,一切到不协调就那么的合情合理,违和感减少了很多。
现在火爆校园的是平安夜送平安果,主要是苹果,当然还包括其它水果。“平安果”象征着平安、祥和之意,之所以把“苹果”当成“平安果”的首选,是取了“苹果”的字音。这个平安夜的习俗是从中国开始形成的,西方苹果跟“平安”没有什么谐音关系,差不多就是爱神丘比特拿着花生大枣去祝愿罗密欧朱丽叶“早生贵子”这个情景,完全已经中国特色了。是被中国同化了的西方文化,还是被西方文化入侵的中国文化,已经渐渐模糊界限了。
再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大推动了这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西方圣诞文化。文化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产物,而文化又可以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每一年的圣诞节带动了很多产业链的发展,从小的水果商贩生产包装一条龙服务,大到各种商场企业节日促销借机宣传。成功的通过开放,扩大内需,刺激了国内资本流动。节日也成为了商家谋利的契机,水果在节日期间大幅度提价给商家提供了大量资本流入。
节日不可能也不会被消灭,无论是从节日的精神内涵还是形式上的价值。现在的社会,很少在乎节日本质上,所以国家文化建设方面现在很明显地去注重节日本质的挖掘。大部分人是将节日过成了“人情”味十足的日子,这也未尝不可,对社会沟通也大有好处。
首先,人与人多了沟通多了交往,过节也行许能解开双方的过节。节日作为了一个纽带,在繁琐枯燥的日子里突然打破时间和俗事的宁静,“人情”社会多添加点个人情感就是具有正面意义的。
或许接触的圈子过多,忘记了哪个才是初心,遇到的人太多不敢轻易去谈真心,世事繁忙,岁月修长,一番酸甜苦辣,只有在某个特殊的日子里才会发现,原来,还有一个圈子是值得我付出的,还有一个集体是我愿意去带给他们节日的气氛。也许,节日会让我们总想去诉说,去倾诉,感恩相遇,感恩有你。
没有任何事情是应得的,没有任何人是天经地义地去付出的。节日,过节,不管是西方的节日还是中国的,只会让我们发现生活中还有感恩,每一个节日感恩的人不同而已,祭祀类的我们去缅怀去感恩逝者去感恩今日的生活。
庆祝的节日,我们赋予一个日子特殊到含义,去尽情挖掘自己的情怀,释放心中的向往和久违的激情,让“不知满足”的人生多了几分知足常乐,适可而止,感恩拥有的一切。看透了喧嚣的节日背后,互相祝福的节日,只是为了让我们不至于在忙于奔波的日子里彼此忘记。
如果你有同感,点个赞呗,土豪赞赏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