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谦让为哪般】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在中国大概是家喻户晓了吧。
过去,长辈和学校用它来教育我们,要学会“谦让”;
现在,有人对它提出质疑,认为孔融是在“作秀”;
将来,我们该如何教育下一代,究竟要不要“让梨”?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让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到底有没有办法跳出“让梨”的困局?
——————分隔线——————
咱们先看看中国式让梨的表现。明明双方都想吃梨,嘴上却不这么说,反而要把梨推给对方,并且要三番五次地重复这套动作;
再来看看中国式让梨的孪生兄弟吧:
中国式买单,大家抢着结账,甚至可以为了争夺付款的权利而大打出手,最后在这场买单争夺战中失利的一方要表现地异常懊恼,甚至还要埋怨抢到账单的人,“老李啊,你太见外了”;而获胜的一方常常表现地志得意满,同时呢也要用一些说法来安慰对方,“小王你远道而来,这次就我请了”
还有中国式收压岁钱、中国式留吃饭,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丰富的经历,这里就不细说了。
中国式让梨等行为,它们的共同表现在于:
第一,表里不一,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实际做的,不是那么一回事儿;
第二,争夺主导权,不论是把梨子让出去也好、把账单抢到手也罢,大家都想由自己来主导、决定事情该怎么处理;
第三,过程是一场拉锯战,在决定梨子、账单的最终归属之前,一定会经过反复的推让,少则三五回合,多则半个钟头。
决定过程长短的因素很多,一般来说,
关系越是疏远的,过程越长;
围观人群越多的,过程越长;
东西越是贵重的,过程越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咱们提供两条信息,供大家参考。“中国式让梨”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让梨”,是个人行为;另一部分是“中国式”,是社会礼节,咱们分头说。
第一条信息侧重于说明“让梨”,来自知乎。
有网友提出,孔融之所以让梨,不是出于谦让,而是孝悌(ti,四声)。东汉的公务员选拔,有一个察举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其中有一条硬性指标,孝悌。孝,你要爱父母,报父母的恩;悌,你要爱兄弟姊妹。怎么知道你孝不孝、悌不悌呢?你得用行动来证明,你既孝又悌,而且要让大伙儿都知道。
孔融是怎么让梨的呢?
把大梨让给哥哥的时候,说哥哥年龄大,哥哥应该吃大梨;
把梨子让给弟弟的时候,又说弟弟比自己小,自己要让着弟弟,弟弟应该吃大梨;
等等,孔文举,您这个逻辑不通、自相矛盾啊!
其实一点儿都不矛盾,因为孔融要悌啊!光让哥哥不让弟弟,那不叫悌;光让弟弟不让哥哥,那也不叫悌;为了实现悌的目的,用什么说法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把梨让出去。
其实要解决问题,很简单的,孔融是大户人家,你多买点儿梨,或者让丫环把梨拿刀切成块儿,扎上牙签,不就完了么?但是这么干,孔融就失去了一次非常重要的、表现自己“悌”的机会了。
第二条信息侧重于说明“中国式”,来自一个美国人。
这个人叫阿瑟·史密斯,他出生于19世纪中期,1872年来到中国,当然,咱们那会儿还是清朝。他来清朝当传教士,也搞搞医疗、慈善、教育等工作,在中国呆了20多年。他写了一本书,非常有名,叫《中国人的性格》(Chinese Characteristics),这本书出版后,引起了罗斯福总统、鲁迅先生、辜鸿铭大师等人的多方关注和重视。
他是站在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看中国人,书写的很精彩,大伙儿不妨去读一读。
里边有一章专门是讲礼貌的。史密斯说,中国的典籍上记载的礼仪准则有300条,行为准则有3000条。这话出自《礼记·中庸》,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意思是“礼”的总纲有三百条之多,细目有三千多条。确实恐怖,小学生守则也才10条啊。
史密斯认为,在对“礼貌”这个词的理解上,西方人和中国人完全不同。西方人认为“礼貌是某种善意的表达”,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态度是他整个内心的表达,是心口合一;而中国人表示的礼貌像是文艺表演一样。
中国式礼貌,目的在于维护既定的关系,是调解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用来维护社会秩序的。
他说啊,“礼貌就像气垫一样,里面虽然什么东西都没有,但是却能很好地减缓颠簸。客观地说,中国人对别人表现出来的礼貌,首先考虑的不是客人的感觉,而多是为了显示自己懂得待人。”
史密斯举了个例子,“譬如说你到了中国人的家里,你不想喝茶,而主人偏偏为你生火烧水沏茶,结果你被烟熏得流泪,喉咙也呛得不舒服。他确信自己尽了待客之道,完全不去考虑客人是否乐意。”
当然,这本书只是史密斯的一家之言,而且成书年代比较久远,书中有些观点也难免偏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仅供参考。
前边说到,以中国式让梨为代表的行为,并没有把交际对象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这就难免让人觉得不舒服。那么,有没有办法破解这一困局呢?
——————分隔线——————
中国式让梨遭人诟病,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心口不一,作秀的痕迹太重;
第二,强加于人,不尊重对方的感受;
第三,推来让去,增加了沟通成本。
不论是让梨的人,还是被让的人,都受困于这套虚而不实的游戏规则,大家都很累,谁也不好过。想要破解困局、求得解脱,还得从原因入手:
第一,言行一致,真诚待人;
想吃梨就直说;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正话反说、耍小聪明,看似占了便宜,其实失去了对方的信任,得不偿失;
第二,尊重他人,加强沟通;
不要一有事就抢先跑到道德制高点的山头,再居高临下地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做法;多采用对话的方式,就事论事,平等交流
第三,提倡分享、双赢;
如果说我想吃梨,你也想吃梨,咱们可以想办法,要么多买点儿梨、要么把梨切成块儿,或者一人吃梨、另一人吃苹果,办法总比问题多,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