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问题,问题会困扰我们,会使我们心烦,也会带来收获.
这本书叫《你的灯亮着吗》给我们带来的是:定义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书,书中每个理论都带着生动的小故事.
1.『问题是什么』 很多时候如果我们定义错了问题所在?我们做了很多事情,反而无法有效的解决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的案例,然后再说一个生活中案例。
比如有一家公司的电梯常年拥堵,无论是上楼还是下楼都要等很长时间,公司员工怨声载道,终于有一天,意见传到了老板那里。故事说到这,大家不妨想一想,问题是什么。是电梯太小?电梯数量不够?或者从老板的角度出发,似乎处理员工的意见才是当务之急?你会发现,每一个可能的问题都会有对应的解决方案,所以第一步,不是盲目地着手解决,而是搞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
如果不搞清楚问题的本质,治标不治本,还会引出后面一连串的麻烦。
我们回到刚才那个电梯的故事。老板派了一个名叫彼得的员工来处理这件事,彼得看着排队的员工,想到一个主意:在电梯旁放几面镜子,这样大家在等电梯时就会照照镜子、补补妆,消磨一点时间。
刚放镜子的时候员工们的抱怨声少了很多,老板也很喜欢这个不怎么花钱的解决方案,但好景不长,马上又出现了新问题:总有人故意在镜子上涂涂抹抹,这次彼得干脆在镜子边准备了一些蜡笔,让大家一边等电梯一边涂鸦,继续消磨时间。直到最后电梯工人来检修,发现原来是老鼠咬坏了继电器,才导致电梯运行速度这么慢,更换新部件后,员工排队的问题彻底解决了,彼得的镜子和蜡笔也成了无用之物。
我们要避免像彼得那样,把现象当做问题。盲目采取行动,会让我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如果一开始我们就请工程师检查电台,可能就没有这么多麻烦了.
我们在生活中很多时候纠结例如要买哪个手机,去哪个地方度假?买哪件衣服?其实问题很简单-穷.哈哈
2. 『问题往往来源于“我”』
很多时候,问题往往来自于我们自己.
有时候东西找不到,其实因为自己随手乱扔,但第一个反应总是会想到是不是有人动过。如果养成了固定放在一个地方的习惯,可能就可以避免
书中举出的例子:
有个女孩要出国去看望她的外婆,经过各种繁复的手续之后,终于见到了签证官,可是事情不太顺利,签证官说她缺少一份文件的复印件。眼前的这位官员看起来严肃冷酷,甚至有些傲慢,女孩在心里盘算着是不是要去找上级领导告状,但她转念一想: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态度问题,才让气氛这么尴尬?
这时,她发现自己一直保持着充满挑衅意味的坐姿,于是她把椅子往前拉了一点,身体前倾,礼貌地问起了签证官的名字,并和他攀谈起来。刚刚还显得冷酷的签证官同样表现出了善意,最后自掏腰包帮她复印了文件。
这个故事里,女孩不是盲目地去归咎于对方,而是把问题的焦点转移到自己身上。其实,生活中大部分问题,往往来自于我们自己。比如有的人总是抱怨相亲失败,但其实是自己条件一般还挑三拣四。与其一味地抱怨,不如积极地行动起来,把自己变得更好。
猫叔说过:让自己变得更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联想) 很多时候我们会去指责别人,把问题归结到到别人身上.一个是影响关系,再一个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印象.所以在发火钱,好好想想,是不是自己的问题,自己是不是真的做好了?也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冲突.
3.『问题由谁解决』
确认解决问题的最佳人选,有两个原则:
原则一:当别人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时,不要越俎代庖。
在一个12人的课堂里有位爱抽烟的学生,一节课下来,另外11个人的脸都绿了,但那个吞云吐雾的同学却没意识到任何问题。如果你是这节课的老师,会怎么做呢?是明令禁止抽烟,还是把那个同学赶出教室?事实上,还没等老师出手,这个问题就被学生们完美解决了。
原来,在第二次上课前,不抽烟的学生和那个抽烟的学生主动商量起解决方案,最后他们达成协议:课上不抽烟,同学们轮流带些有趣的小零食来分享。于是,他们就这么相安无事地度过了一个学期,每个同学都吃得胖乎乎的。
让问题相关人自己提出解决方案,不仅是因为他们对问题的感受更深,而且相比于听别人安排,他们会更愿意执行自己的计划。
就像前两天的分享:开导的误区-帮助可以理清思路,而不是帮他做决定.让他自己做决定.
原则二:如果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并没有直接受到问题的影响,那就采取措施让他体会到这个问题。-感同身受
有时候,遇到问题的人不等于解决问题的人。比如有所学校停车位不足,但是校长有自己的专用停车位,根本体会不到停车难的问题。于是有位老师故意占用了校长停车位,让他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
因此,如果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并没有直接受到问题的影响,那就想办法把他拉到统一战线,让他和遇到问题的人变成拴在一根绳子上的蚂蚱。
例如:噪音污染,如果适合大半夜响,大家都会找到施工方,抗议或者是制止.而像我在的小区,因为老年多人,施工方在7点开始施工反而没有人投诉(根据上海市的规定应该是早上8点后才能施工)所以我只能自己打110投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