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逛街了。”离我们开始逛街还没一会儿,妈妈的积极性已俨然没了,而我在昨晚经历了陪妈妈逛了一个多小时的街后,俩人对一起逛街的模式都有点疲惫。
我是一个问题解决型选手,在逛街这件事情上,也充分显示了钢铁直女的线性思考路径,“妈妈,你想要什么风格的衣服?你平时穿衣服的场合主要是哪些?你有什么限制性要求?这套怎么样?为什么不喜欢?是这个风格你没试过而不喜欢还是因材质不舒服而不喜欢?你要告诉我原因我才能知道下一套怎么给你挑选……”在陪妈妈逛了一个多小时后,我的嗓子和小腿同时感受到了上班一天的疲惫感,尤其是服务的客户还没有非常愉悦,我感受到了挫败无力和心累。
“好吧,那就不看你的了,那你陪我逛会儿吧。”毕竟花了一个小时出门,那让妈妈陪我溜达溜达,说不定在陪我逛的时候妈妈也能有看中的呢。
于是,我带妈妈去了一家我常逛的小姐姐的小店里。很喜欢这个小姐姐,主要是喜欢她的性格,白的发亮的皮肤中,看见谁都是用非常温柔的声音打着招呼,恰到好处的礼貌让人总喜欢在她的店里多坐上一会儿,有时即使什么也不买也会过去打个招呼。
“呀,漫漫来了呀,想看点什么,新到了几个款,特别适合你。”说着转身走过去给我拿了两件。
“想看看有没有适合我妈妈穿的,能给她挑几件。”
她看了眼我的妈妈,笑起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这是你的妈妈呀,阿姨看起来真年轻,皮肤真白。”说着转身给我妈拿了好几身衣服,“阿姨,您试试这一身,您皮肤白,穿这个一定气色好。”
看着我妈脸上笑出了花,“那我妈交给你了,多帮她搭几身,感觉我的建议她也不爱听。”我安心的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大大的吸了一口奶茶,瞬间觉得给妈妈买衣服有了着落了。
就这样,我坐在沙发上,看着我妈进进出出试了好多套衣服,小姐姐不停的给建议,我妈也越试越开心,最后给妈妈买了5件。要不是妈妈心疼我的钱,应该还能多买2件。
“刚刚那套真好看,我都没尝试过穿这样的衣服,还挺好看。”妈妈露出了从昨天逛街以来最开心的笑容,感觉像小时候给我买衣服买到了我喜欢的衣服时一样的开心,这时,我才觉得这个周末圆满了,拎着大包小包上了回家的车。
回家路上,我在想,这前后发生了什么,妈妈的态度有如此大的转变。我把买衣服这件事儿当成了一个问题,所以提供的是直线球的解决方案,角色上也都是“教育”型,而这也和我个人对待买衣服这件事的态度是一致的,买衣服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可能对妈妈这个年代的人来说,买衣服从来不是项能力可以去进行细分拆解和研究的,对待买衣服这件事儿也比较随心,也不是那么重要,毕竟那个年代能有得体的衣服穿就不错了,更不需要那么多逻辑性和搭配规则。这两天妈妈一下子被迫输入了好多信息量,然后我也没有秉持着“鼓励陪伴”原则,多是“不可以,不好,不适合,应该”的词汇,妈妈应该在学习这件事上也比较受打击。小姐姐就不一样了,一直鼓励,一直表扬,一直给建议实际指导,妈妈就会越试越高兴越有感觉。这是前后我们方式的不一致。
同理,换位思考了下,我其实一直在建议妈妈调整的不仅是穿搭,还有衣柜收纳、自我风格认知、极简需求……这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调整,这是我喜欢的,却不一定是我的父母喜欢的。而他们介入了我的生活,我却把我喜欢的方式用无声的态度在建议给他们,就像他们在心里止不住地操心我的个人感情问题却遭到了我的强行抵制一样,我好像也忘了他们也有拒绝的权利。他们有他们习惯和熟悉的生活方式,他们也有不想改变的权利的。我今天这种方式,不就是我一直讨厌的说辞“你应该听我们的,这是为你好”吗?而我好像在不知不觉也陷入了这种“为你好”的模式。
陪妈妈逛的不是街,是“陪”,我们是陪同方,决定人应该是妈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