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嵩,徐良,汪苏泷…等一些在2010年后十分流行的歌手为什么今天会被一些人称为“非主流”歌手?
非主流的定义为指一切和当时“主流”相对的观念、行为、以及因此产生改变的事物。这是因多元价值理念兴起,人基于追求个性自我彰显的结果。这是一种社会现象。
非主流原意本身是一个很小资和小众的圈子代表词,但在中国被严重恶俗化了。所谓的非主流,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非主流,而是一种特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肤浅的社会现象。今天的非主流用法不仅仅是说它与主流的不同而是一个带有明显贬义的词汇了。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由一个中性词汇到贬义词汇的过度?
非主流本是西方国家对于与主流生活方式不同的现象的称呼,尤其体现在音乐领域,但传至中国后,只被学习了视觉外观,而并未真正得其内涵。中国的非主流体现在发型服饰上追求过分夸张,喜欢把QQ空间设置成蓝、黑等阴暗色调、添加上一些自以为深沉痛心的语句,音乐上喜欢一些门槛不高的网络歌曲。是名为“非主流”实为很大数量人们爱好的主流,其中以90后和80后为主。
当初追求“非主流”的90后也都已经长大,一种盲目的狂热也恢复了理智,审美上也由一种幼稚转向成熟。
所以再回过头看当初的那些“非主流”的行为,不免感到幼稚和尴尬。“非主流”逐步带有贬义词性。
所以回过头来看,当初追求“非主流”时喜欢的网络歌手所创作的网络歌曲也会被定义为“非主流”。
但这种定义其实是对自己“非主流”时期感到幼稚尴尬的一种泛化,带有一种特别强的主观性。
在网络兴起的那个时期,歌曲的发布门槛降低,一些网络歌手因此而火。其中一些确实因为门槛的降低,所创作的歌曲质量并不高,矫揉造作甚至无病呻吟,但于此同时还有一些歌曲创作虽然稚嫩但确实有真材实料在里面。但在那时它们一并被称为网络歌曲。
在被时间晾晒后,当时的一些矫揉造作的歌曲在如今听来确实让人有些尴尬,对应起了对那个追求“非主流”时期的尴尬,所以把它称之为“非主流”歌曲。之后这种称呼又泛化,泛化到那时所有的由网络歌手创作的网络歌曲。
但这种把“非主流”的形容用在那个时期所有的网络音乐上其实是不公平的。因为像许嵩和汪苏泷这样的歌手,已经成功完成了转型,既在今天这个时期仍创作出了被大众喜欢和接受的歌曲。即使说他们从前的一些歌,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也同样具有审美价值,也同样比现在的一些流行歌曲好得多。所以至少不应该被冠以“非主流”这样的贬低性称呼。
把“非主流”称呼那个时期的所有网络歌曲和网络歌手实在有失偏颇。喜欢和被喜欢不是一种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