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每次有大的事情发生,网上都会流传诗仙李白的预言诗。什么是预言诗呢?就是预言一个事情发生的诗。比如:
《腾云》唐.李白
马腾驾祥云,
航行阔海郡。
失于蓬莱阁,
踪迹无处寻。
比如这首诗,但是我们稍微一思考,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诗押韵和平仄都不对,而且我们还可以仿照它造出来“古代汉语慕课有趣”的藏头诗来。
但是这首所谓的诗也是不成诗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我们看一下本讲格律诗的押韵和平仄。
格律诗要讲究押韵和平仄。
什么是平仄呢?平就是中古的平声,仄就是中古的上声、去声、入声这三声。
讲究平仄,它是近体诗的最本质的特点。为什么要讲究呢?这主要是追求声音的变化美,追求一种抑扬顿挫感。比如王之焕的《登鹤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王焕之的《登鹤雀楼》我们读起来
白日:两个仄声
依山:两个平声
尽:又是一个仄声。
它有变化,抑扬顿挫。那么这种变化和抑扬顿挫在南北朝的时候,我们古人发现了汉语里面的四声,就开始特别强调写作诗文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安排平仄的变化。
《宋书.谢灵运传》若前有浮声,后须切响。
前面比如说平声的话,那后面就要来个仄声。
《文心雕龙》里面也说:“凡声有飞沉,响有双迭。”那声音有往上扬上去的,有往下挫下来的,还有声音有时候要迭一下的,就是要重复一下。
沈约又说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互异。就是对于这个平仄我们要做到:两句里面轻和重要不一样。轻就是平声,重就是仄声,要非常有意识的安排这个平仄。
我们汉语的音节特点,在上古汉语,它是以单音节为主构词。到了中古汉语,它已经发展出了大量的双音节词,以双音节为主了。
格律诗怎样讲究押韵和平仄?
我们这个平仄如果要让它既交替又双叠,这个模式应该是这样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一直往后面这样重复。
但是如果按照我们汉语的音节特点来划分,两两划分,那就是仄仄平平。
但如果按照五言诗格律诗里面的五言诗来划的话,按照五个字来划,我们看应该划出来就是这四种格式。
五言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如果按照格律诗二二一的节奏点来读的话,那么应该就是这四种基本句式:
四种基本句式(五言)
甲:仄仄一平平一仄
乙:平平一仄仄一平
丙:平平一平一仄仄
丁:仄仄一仄一平平
这四种基本句式就构成了,五言格律诗的基本句式。
那么还有就是我们格律诗它要讲究押韵,不是说随便什么音放里面都行的。但这个押韵押什么呢?要遵循诗韵,官方修的韵书专门的像宋代有《大宋重修广韵》,后来我们又把它精简成了《平水韵》,后来又变成《诗韵》,科举考试作诗,要遵循官方修的韵书里面这个《诗韵》。
那么押韵,是不是押仄声平声都行呢?一般要押平声韵。我们古诗里面有没有押仄声韵的诗呢?也有。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灭、雪都是入声。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晓、鸟、少这都是上声。
但是这样的诗毕竟是少之又少的。
押韵要求:
遵循诗韵,押平声韵,双句用韵,隔句相押、一韵到底。
大多数诗都是押平声韵,这基本上也是我们格律诗的一个硬性要求。
押平声韵,那么在哪个地方押韵呢?双句用韵。就是在偶数句上它的最后一个字要押韵,也就是我们的韵脚字。
是不是每一句都要押呢?不是。隔句相押。第二句最后一个字是个韵脚字,第四句最后一个字是个韵脚字。第三句它的最后一个字只能是仄声,不能是平声,不能押韵。而且这个押韵要一韵到底。就是说用的这个韵脚字要属于我们韵书里面的同一个韵,它不能换不能换韵,你换韵的话那就出韵了,那就不对,所以押韵的要求也是很严的。
要遵循诗韵,押平声韵,双句用韵,隔句相押,一韵到底。
但是这里面对于第一句它有一点灵活。第一句就是首句,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押韵的话就叫入韵,不押韵的话就是不入韵,它是相对灵活一些的。
下面我们以一首诗为例来分析一下。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仄仄一平平一仄),城春草木深(平平一仄仄一平)。
感时花溅泪(仄一平平一仄仄),恨别鸟惊心(仄仄一仄一平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破:破是仄声,山河是两个平声,在是一个仄声。
那大家对照一下,它应该是四种基本句式里面的哪一种呢?
甲:仄仄一平平一仄
乙:平平一仄仄一平
丙:平平一平一仄仄
丁:仄仄一仄一平平
应该是甲。仄仄平平仄。
有人说它第一个字国不是平声吗?
国在现代汉语是读平声,但是在中古汉语它是一个入声字。入声是属于仄声的,所以国破它是仄仄。
感时花溅泪:仄一平平一仄仄
这句话它的基本句式好像在上面那四种句式找不到,但是我们要再对比一下,发现它有可能是哪一个呢?有可能是丙:平平平仄仄仄。
为什么这个感仄声放在这里可以呢?这是因为我们律诗里面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就是处在第一个和第三个字的位置上,它的平仄是可以灵活一下的。
所以感时花溅泪这里,这个感它可以放一个仄声字。
恨别鸟惊心:鸟仄声,惊心两个平声,是两个平声结尾的。丁是两个平声结尾的:仄仄仄平平。别在中古也是入声,所以恨别鸟,这是三个仄声相连。所以这一句正好是那四个句型中的丁:仄仄一仄一平平
下面这个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就不一句一句来读了,它的整个格式,我们分析完就会发现它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一直往下,我们看这个诗的首句。最后一个字是仄,所以它是不入韵的。
我们再来看一个首句入韵的。
《钟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仄仄一仄一平平),连山到海隅(平平一仄仄一平)。
白云回望河(平平一平一仄仄),青霭入看无(仄仄一仄一平平)。
太乙近天都,太乙近三个仄声,天都两个平声,那么它是非常典型的:仄仄仄平平。
连山到海隅,平平仄仄平,也是非常标准的平平仄仄平。我们看首句最后一个字是平,第二句最后一个字也是平,所以是首句入韵。
白云平平,回平,所以它应该就是平平平仄仄。望合,合是一个入声字,它是一个仄仄。
青霭入看无,又是一个仄仄仄平平。
下面自己分析,一直往下平平仄仄平,它是首句入韵的一首诗。
那么我们学了平仄,这是以五言为例。那么七言怎么办呢?七言很好办。
比如我们四种基本句式是仄仄平平仄。如果是七言的话,甲句式就在仄仄的前面加上平平。
四种基夲句式(七言)
甲:平平一仄仄一平平一仄
乙:仄仄一平平一仄仄一平
丙:仄仄一平平一平一仄仄
丁:平平一仄仄一仄一平平
都是在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如果要分析七言诗,可以从第一个字来分析,也可以从第三个字来分析。
毛泽东同志有一首诗《七律.到韶山》,我们看这两句话,在我们网上流传的版本里面有两种写法。
版本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版本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在这个地方他写的字不一样,我们把它叫做异文。那么到底这个地方应该是用哪个字对呢?我们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平仄格式来对照一下。
日月换新天,如果我们按五言诗来看的话。日月仄声,换仄声,那么应该是仄仄仄。
新天两个平声,所以日月换新天是仄仄仄平平。
那么仄仄仄平平前面如果要再加两个的话。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平平。所以敢叫还是敢教呢?应该是敢教。有人说这个敢不也是仄吗?敢,因为它是第一个字,它是可以灵活的。但是处在第二个字的节奏点上的字,它不能灵活。它应该是平声就必须得是平声,所以这个地方必须是敢教日月换新天。
我们这节课讲了格律诗,也就是近体诗它的押韵和平仄,介绍了格律诗的四种基本平仄格式。那么我们古人写诗的时候是怎么运用这四种基本格式写出来一首律诗的呢?其中又有什么规则?请看下一讲格律诗的粘对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