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这一季《奇葩说》的最后一期,“我不合群,我要改吗”这个辩题其实很有意思。我常常觉得身边的人都认为我不合群,久而久之我觉得自己就是个不合群的人。现在,有点怀疑我是不是真的不合群呢?
网络上有流传过一些关于大学宿舍比较神奇的地方,比如说:一个宿舍四个人,有四个群。似乎是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每个人都在其中的三个群里,而不在剩下的一个群里,那么,他们是都不合群吗?
所以,合群到底是什么?怎样才是不合群?不合群真的要改吗?
我想站在非辩论的立场上,捋一捋自己的观点。
1、外人眼中的不合群和自身本身的不合群是不一样的
一群人聚在一起,大家都想吃盖浇饭,只有一个人想吃鸡蛋面。在视频的辩论环节里,大家的观点似乎普遍认为这个想吃鸡蛋面的人是不合群。而在视频弹幕里,我有看到有人说“真正不合群的是没有主见的人”。
其实去吃盖浇饭的人里面,也有人想吃鸡蛋面,但是他不说,他觉得和大家一样就不会让人觉得自己不合群了。这个人就相当于如晶举的例子中那个委屈自己不吃排骨而去迎合别人眼中的合群的小媳妇。
这个时候,也许看起来就是这个群体和乐融融,没有人是不合群的,但只有那个人自己知道,其实自己是不合群的,因为自己的心里并没有和大家一样开心。
这样的人,很会照顾别人的心思,但往往会忽略掉自己的心思。行为会有人察觉,但是心思不重要,因为他自己是这样选择的,他自己也会觉得不重要,大家开心就好。就是这样的滥好人,才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不合群的人。
举个自己的例子,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去肯德基吃饭,点的是两个猪蹄(外面买的)和一份全家桶加每人一杯饮料。猪蹄剁碎了倒是能分到每人至少一块,全家桶里大鸡块的数量却只是我们人数的一半,还有一些小鸡块和鸡米花。小鸡块很快就没了,最后只剩下一块大鸡块的时候,每个人都开始互相谦让。此前,除了一块猪蹄,我只吃了一个鸡米花,没什么垫饥的作用,但我确实饱了,没吃饱,喝可乐喝饱的。
合群的,是那些有自己的主见,去吃自己想吃的东西,能随时提出不一样的观点的人。我一向以为,一个群体之所以能聚在一起,不是因为每个人都一样,恰好是因为每个人都不同。正因为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思想观念才会产生碰撞,在交流中惺惺相惜,从而形成一个群体。
在这个群体里,有说话的欲望,有倾诉的渴望,有畅所欲言的快感,我们才能感受到自己在这里是合群的。
合群,是要有存在感的。而不是盲目从众,随波逐流。
如果说要改,改的也不是外人眼中的不合群行为,而是在群体中依然感受到孤独的自身不合群行为。
但是,即便是自身本身的不合群,又是真的必须要改吗?
一个人,可以同时在不同的群体里面,也有可能只存在于一个群体,又或者这个人是在多个群体相交的那一部分。
每个人的追求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想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但也有人只想听别人说话的声音,我们为什么要让只想听别人说话的人强行改变,去让他开口呢?
在这个群体里面,即便时常感受到孤独,感受到自身的不合群,但是只要在这里就是开心的,那就完全没必要强行去改变。
说自己想说的,做自己想做的,这样的合群,也未必是适合每一个人的。有的人,适合做自身合群的人,也有的人,就适合做外人看起来合群的人。
2、不合群的状态和不合群的性格是不一样的
个人还是挺喜欢陈铭老师的观点的,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去适应,或者改变大环境,又或者直接换一个群。不合群不要紧,但是我们有那么多的方式都可以去改,总会合群的。
换一个角度来说,这个观点针对的是不合群的状态。如果一个人本身是一个很合群(喜欢和群体一起)的人,那么有这么多种方式去改变不合群的这个状态,那自然是极好的。
但是这种改,其实是不适用于性格不合群的人的。有些人,非常享受独处的时光,很喜欢一个人待着,而不是和一群人一起。这个时候,你和他说“你要改,你不能这样总是一个人”,这就相当于是让他放弃自己的喜欢。
你喜欢热热闹闹的群体,而我喜欢静坐独处,我们都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没有哪一方是必须要改的。
我很喜欢奶茶小哥哥用微信群举的例子,“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确实是一句很温柔的话呢!
每个人对生活的所求不一样,于是性格不一样,但都是在做着能让自己感受到愉悦而安宁的事罢了,没有谁非要改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去适应别人的。
一个人一个群,也并不是说这个群里就只有一个人,只是没有其他的人罢了。但还可以有山水,有诗词,我和天地间万物组成了一个群,我们相处自在逍遥,只是因为没和你们组一个群,你凭什么说我不合群呢?
看过陈铭老师后面发的微博,“在证明了自己的存在感后,我们会开始寻找归属感”,这个归属感其实也不一定是要在人群中才能寻找到的,和天地自然融为一体,也可以寻找到自身的归属感。
如果你处于一个不合群的状态,那么可以试着像陈铭老师说的那样改一改;如果你是性格不合群,那么做自己就挺好,你自有你的安乐逍遥。
从来就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合不合群也是相对而言的。要不要改,问问自己的内心是否愉悦,是否平静安宁。只有自己,才能告诉自己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