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知乎用户大概有五年多时间了,经常会上去浏览,但只能算是个轻度用户吧,期间看到喜欢的内容就会收藏起来。最初懒得给收藏夹起名字,就写了个“杂七杂八”:
之后看到任何好的内容都往里面塞,不分类,直到收藏了139条内容。
现在追溯当初不分类的缘由,一个字,懒。一个人竟然懒到把知识统统扔到一个没有区分度的收藏夹中,这个人对知识的敬畏程度之低简直不忍直视!
2013年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自己捣鼓像个人wiki、百科、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等工具。最终没有成功,原因是,我觉得这些工具要么过于庞大,要么易用性差。
那时候印象笔记其实是不错的。但是为什么没用起来呢?原因有两个:
- 自己买的合约手机,便宜,不好用,装个应用跑起来挺不舒服的。
- 在PC上就失去了移动性。
这样,最终放弃了。可是现在想想,使用烂笔头的耐心都没有,才是放弃的根本原因:没有记录的习惯和内在动因。
去年五月份开始,注册了有道云笔记,立马爱不释手,移动性和易用性都满足了,而且自己做记录的需求也是大大增强:
- 工作需要,记录工作事项和技术知识(程序员嘛)。
- 生活需要,亲人朋友的生日,老照片,待办等等。
- 认知需要,阅读笔记,偶尔的灵感记录等等。
特别是灵感记录这一条,太重要了。有时候,前一个小时还因为自己的某些闪过的奇思妙想而兴奋,下一个小时就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实在是令人沮丧。
至少从去年的五月份使用云笔记开始,我的很多生活工作内容实现了一处记录,随时随地提取,效率大大提升。
因为云笔记里的内容越来越多,整理分类便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现在有道云笔记里面的类目大大小小有几十个了:
这个是最顶层的分类,依然还有待更清晰的整理。但比起知乎收藏夹那个丑陋的“杂七杂八”好多了。
于是,我花了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杂七杂八”内139条内容做了重新分类:
其中,删掉了几个对我个人来说已不具备价值的收藏,比如下面这条:
我很怀疑当时我决定收藏它时,是一种什么心态。
有些回答被划在了多个分类当中,所以总数是大于139了。
再分析经过分类后的数量分布情况,也能看出过去的几年自己的状态。比如,条目最多的分类是“认知精进&心理学等”,大体上我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关注个人成长是很多的,而且偏重向内发展。向外的部分少一些,集中在“气质&性格&素质等”分类中,有诸如男性打扮,男性如何变得成熟有魅力等。只可惜,关注某个话题收藏某个回答和变得更有气质不是一个因果关系,有待日后深入反思。
最后再回顾一下这次分类整理,我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 笔记、收藏,要具有可回顾性。一个乱糟糟的笔记或者收藏夹,通常意味着一个乱糟糟的人,或者起码这个人的认知系统是缺乏秩序的。
- 可回顾性来自于清晰的分类,最好还是可以通过关键词检索的。
- 记录本身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让我们在多年之后回顾自己过去的样子。
- 整理也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不必要的方面做适当的断舍离,可以让生活工作更加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