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在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的古时候,一旦分别,不知几时才能够重聚,离别显然是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写进诗词里,则是十里长亭、曲江折柳、雨雪霏霏,各种依依不舍、悱恻缠绵,因而有“多情自古伤离别”“劝君更尽一杯酒”“吹风知别苦”等送别名句的出现。
在众多的离别诗中,读书君很爱刘长卿的一首离别诗,它让我们知道,原来离别也可以是这样的——
不用大悲大喜、大起大落,好好道一场别离,各自远行,各自珍重,以待来日相聚。
它便是刘长卿五言绝句的代表作《送灵澈上人》,诗歌语言简约,意境清远,极富禅意。相信你读了也会记住并喜欢。
送林澈上人·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写离别未书离别之苦语的 “佛系离别”
江淹在《别赋》开篇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如果你看过《神雕侠侣》,你就知道,杨过与小龙女分别后自创的武功“黯然销魂掌”正因此而得名。而其六神不安、望穿秋水、行尸走肉、魂牵梦萦、废寝忘食等十八招式的名称则是很好地诠释了离别之后人的各种状态,那就是——不在状态。
离别令人悲令人痛,爱人间如此,亲人间如此,友人间也如此。也正因为有了离别之后各自孤寂场景的预想,分别之时的情与景才显得特别凄楚:无论是初生的春苔,还是乍起的秋风,抑或是停滞在水边无法行进的船只,在山道间徘徊而舍不得前行的马匹……此间种种,都透露着彼此离别的不舍与哀楚。
反观刘长卿写给林澈上人的这首离别之作,却另辟蹊径,丝毫未着墨于渲染离别时的哀情苦语。用现在的话说——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这是一场“佛系离别”。
送别之人的眼中是远远望去的苍翠山林中的竹林寺,耳边传来的是杳杳而晚来的钟声。天色渐晚,钟声催促离别,从视觉到听觉,已经构建出一个极为开阔的场景。
而写到送别的主人公林澈上人,诗人也没有让他在途中再回望、再徘徊,而是就这样让他洒脱地走向归途,一抹斜阳映照下,戴着斗笠的身影独自向着青山,渐渐远去。
写诗如作画,刘长卿这20字过后,留在画面里的,是苍翠的青山,林澈上人独自远去的背影,还有隐隐传来的钟声。
品一品,这样的离别,是不是尤为“佛系”?
采用白描手法 意境清远 极富禅意
中唐诗人刘长卿,擅长写五言诗,自称为“五言长城”。他的五言诗不作艰深之语,往往言简而意远,需要仔细品读方解其中意味。其最出名的五言绝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便以极平常之语写出极深远的意境。
而在《送林澈上人》这首诗里,诗人依然沿用了这种风格。整首诗采用白描手法,没有刻意选取离奇的意象,所选的意象都极为常见,语言也是平实而娓娓道来。整首诗里的色彩,只有青山的苍翠之色,与一抹斜阳的余晖之亮色,再无别的杂色,色彩清淡闲远。
而之所以称刘长卿书写的这次离别为“佛系离别”,除了看淡离别,更在于整首诗隐含着一种空寂、淡泊的禅意在其中,言已尽,意却在留白的诗外。
自古以来,许多人喜欢禅意诗,但禅意诗到底是什么其实并无一致的定论,或为禅机禅理,或是描写僧人之生活、心思。
那此诗中的禅意到底是什么?在读书君这里,是诗人分离而不作悲情的淡泊之境,是归去任斜阳、青山独苍翠的自如开阔,是这渐行渐远渐无声的随缘洒脱。
刘长卿写这首诗时,实则正处于待官的状态,心中的失意可以想到,而他送别之人灵澈上人此时名声未著,四处云游,怕也未见得意,两者有着同样的心情心境。用这样一首淡泊之境的诗歌,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两者同样淡泊的胸襟。
只愿世间所有的离别都如这般,轻装简行,彼此认真道一场离别,然后,各自前行,各自珍重。
如有一天再相遇,仍如从未别去的老友一般,闲话二三事,对饮五六杯。
甚好,甚好。
本文由读书灯下原创发布,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