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里,儿子说要去古墓博物馆转转,我说好呀,你是学历史的,这是一个了解洛阳古代史很好的地方,应该去转转。我们父子俩时隔有近十年又一次去参观这个地方,记得还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带他去过一次,他说那时的印象已不是很深了。
古墓博物馆,主要展出的是汉代、魏晋和唐宋时期的古墓葬,80%是对原墓葬的发掘迁移保护。自古就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说法,这样北邙山上就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墓葬,但也成了盗墓贼盗掘的对象。众多的邙山墓已是十墓九空!
无论你贵为皇帝,王侯将相,还是普通百姓,都难逃一劫!
在展区的出口有一个示意图,从那个示意图上你就可以看出葬在洛阳的有多少,在洛阳称帝称王葬在洛阳的不说,单是那些历史上的名人死后葬在洛阳的就不可胜数。
在展区的入口,有一个牌匾,上面写着司马光的一句话:”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句话真是一点都不夸张。
博物馆主要分为地上展区和地下展区两个部分。我们主要看了地下展区。
从汉代到唐宋,墓的形制不一,经历了历史朝代的变迁,墓葬的形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包括陪葬品。
汉代的墓盗掘严重。汉代实行厚葬制度,“事死如生”,王侯们幻想尸体永不腐烂,在实体的外面穿金缕玉衣。玉衣尚在,但王侯的尸骨早已化成了灰土!
在北魏的一个墓里,发现了一枚金币,是罗马帝国的,发现时还金光闪闪,在主人的右手位置,说明这枚金币不是用来流通的,主要是用来把玩的。我想这枚金币一定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原来的。
唐代墓中的唐三彩自然是一大特色。各型的唐三彩,真是应有尽有!人物和动物居多,也有一些用具,如三彩枕头。
在北宋宋四郎墓中,墓门的正中有一块铭砖,上面写有墓主人死于“宣和八年”。其实历史上“宣和”年号只有七年,“宣和八年”应该是”靖康元年”。这说明由于那时交通信息不发达,改元的信息还没有传到墓主人那里。
在许多的宋代墓中,出现了许多刻有二十四孝的墓砖,说明了那时候的人们对孝道的重视。刀工非常的精细,人物惟妙惟肖,说明人们在活着的时候,积极的推行孝道,离开这个世界了,还要把这种孝道带到地下,以此保佑他的子孙多福多寿。我想到了一句话,“孝道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在一个宋代的墓里,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墓的正后方画了一扇石门,其中的半扇虚掩,一个女子探出半个身子来,向里张望。这个石门的用意是说,在墓后面还有一个庭院,这个庭院是供墓主人死后享用的,真是事死如生啊。死后还想着人间的荣华富贵!
还发现,有许多墓是空的,当年的随葬品已被盗窃一空,只留荒冢一堆,连一块墓碑都没有!观着那墓,想着那墓里应有的摆设,这个墓主人生前是什么的生活?有过什么样的经历?只能从墓的样式推测是哪个朝代的!
还有那个北魏皇帝元恪的墓,高大的墓冢,上面长满了野草和杂树,斜斜的墓道直通墓底,也许是当年盗墓贼打探的墓道吧,里面只有一副石棺,丝毫已看不出当年皇帝的威仪!
无论你是平民一个,还是不可一世的帝王,死后都归于平淡,在邙山之下,都一样化为了尘土。你看那墓上的野草,不分贵贱,一样地疯长着,春生夏长秋黄,冬天白雪茫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里哪还有平民和帝王之分!
走出展厅,刚好看到一副绘画,一老者手握蒲扇,坦胸露乳,甚是惬意。一娃娃席地而坐,仰面观看老者。左边一往小字注:人生如梦,难得自在!
聪明的,你能读明白不?
珍惜当下,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莫负韶华,向着美好的愿望,走上前去吧!秋雨虽冷,明天仍有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