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追湖南卫视播出的电视剧《亲爱的她们》,看豆瓣评分并不是很高,网上评价是韩国电视剧《我亲爱的朋友们》的改编,但缺少原版的细腻感情冲击。但不管怎样,它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转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顺带将现在独生子女面临的双重压力问题再一次呈现在人们面前。
近两集剧情中,宋丹丹饰演的卫华被诊断为肺癌,女儿顾嘉一得知后自责不已,对自己平时对母亲的疏忽感到非常懊悔,而其男朋友何安宁(张若昀饰)因为双腿瘫痪情绪失落焦躁,顾嘉一一方面要接受母亲患病的现实,另一方面还要时刻开导男朋友不要自暴自弃,生活的变故让她猝不及防地变的坚强和成熟起来。另一个场景里,卫华的好姐妹舜华得了老年痴呆症,儿媳因刚刚生产还躺在医院里,儿子子俊因承受不了既要照顾母亲、妻子又要工作赚钱的多重压力而独自坐在医院外石凳上掩面哭泣。面对两位叔叔的关切询问,子俊情绪失控喊出的那句"我受不了了!",我想是现在很多独生子女心里隐藏着的痛。
看到这里时,我妈扭头跟我说:"要是子俊身边还有个兄弟姐妹为他分担压力,他就不会那样了。"我知道,她又在暗示我生二胎了,她总是不放过任何一个说服的机会。那么,养老和生二胎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那一刻,我想到了自己。
我和老公都是八零后,但是不同于大多数八零后的是,我们都不是独生子女,我和老公都分别有一个年龄相差无几的妹妹。小时候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成家后,尤其是当父母年龄大了后,才比较庆幸我们不是独生子女,不用独自面对父母的日渐老去,更重要的是可以共同照顾父母。
前几年,父亲胃溃疡住院,我因为照顾孩子不能回家,在老家工作的妹妹便承担起几乎所有照顾陪护的事务,找医院、咨询医生以及各种手续的办理都是妹妹跑前跑后一手张罗的,我在家里除了打电话询问情况外,只能干着急掉眼泪。如果我是独生子女,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去年,婆婆也查出胃部病变,需要到北京做手术。老公放下工作去北京联系了医院,找好了医生,办理好各种手续后,公公和小姑子就带着婆婆过去了。期间一些事情都是老公和小姑子商量着办。好在病情不是很严重,做完手术半月后就回家了。因为手术花费较大,我们商量着两家共同承担,这样负担就减轻了一半。
回到电视里,如果子俊有一个哥哥/姐姐或者一个妹妹/弟弟,那么他可以先去照顾待产的妻子,而他的兄弟姐妹则可以照顾母亲,这样他身上的压力就不会大到让他崩溃痛哭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身边的很多人(中老年人居多)包括我都认为生二胎好,一方面和老大作伴,另一面可以分担照顾老人的压力,这也是几乎所有游说我生二胎的人的理由。
可现实情况是,身为生育主力的八零后也包括我大多都没有生二胎的行动,为什么?知乎上一个网友的回答反映出很大一部分二胎抵制者的心声:
"我的孩子,我可以给他最好的物质生活,给他我能做到最多的陪伴,同时也不牺牲我自己的生活,变成一个围着孩子转的妈妈,如果有两个孩子,我做不到这么多。"
这句话的前提是,我不是商贾名流,不需要子女继承家产,我也不是重男轻女的愚昧父母,不生儿子不罢休,我只是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有开明的思想,并且对自我价值、人生意义有明确认识的人,更重要的一点是,对于像我一样的工薪阶层父母来说,我们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努力保证自己的一个孩子接受好的资源好的教育,如果有两个孩子则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人说:钱不是借口,富有富的养法,穷有穷的养法。可是在这个阶层日渐固化的社会里,如果处于生活底层的我们再不努力争取,那就等于自愿放弃了孩子上升的哪怕一丁点机会通道。就像那个北京高考状元在采访中所说的:“现在的学霸都是家世好、见识广、有颜值,还会玩的”,因为他们占有全国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就变相地拥有了学习捷径,不用跳龙门就能成为龙了。话虽然刺耳残酷,但却是事实。在没办法争取最优质资源的情况下,只能退而求其次,追求在一定范围内较好的资源。
知乎上一位网友将此现象原因概括为"奢侈品市场环境所形成的社交压力",即是"为一点点好的可能,支付翻倍的价格。"
整个社会环境的奢侈品化让我们产生焦虑,我们只能被同化,没法去抗争,否则只会被视为异类。
不从钱的角度说,二胎不可以很好地相互扶持照顾父母吗?
从现阶段的国情来说,因为老年人晚年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只能依靠子女的力量养老。可是谁能保证二三十年后还是这种情况呢?母亲和我周围的中老年人邻居都是以他们自己为参照物而得出多生孩子好的结论,在那个一家七八个孩子都不及现在一个孩子养育成本高的现实情况下,根本没有可比性,况且,当汽车开始无人驾驶时,智能化时代便开启瞬息万变模式,一切皆有可能,养老也不例外。
所以,养老和二胎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当一边是老年痴呆的母亲,一边是怀孕待产的妻子,我们肯定是需要帮助的,但这个帮助的载体却不一定是至亲兄弟。
电视剧想传达的信息也并不是简单粗暴的二胎,我妈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