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对意义极其贪婪的动物,对于某一件事,不仅仅是自己要问为什么去做,周围的人和你一样对动机充满好奇。我们对目的有一种偏执,对事物的合规性有一种偏执。多数人渴望生活如标准化的商业片剧本,主人公普普通通,在不断努力拼搏下,步步为营,偶有风险但波澜不惊,多有好运也不会过于戏剧化,结局总会完美团圆。但实际上,我们身上是有时代性的,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人生只有一次,我们能够参照的,能够看到的也实属有限,到底该怎么度过这辈子,依然如股市数字中的谜题一样,让人兴奋,期待,也让人迷茫,无奈。
近而立之年转而跨专业读博,少有人走的路难免引来不少人的观望。父母惊异于读了这么多年书还能读进去;市侩些的关注行业兴隆,荷包几何;悲观些的担心毕业困难,更无出路;保守的认为不同寻常,误了人生;理想主义者鼓励实现自我,听从内心。。。可见人们观念的参差多态,不一而足,我自是明白学术道路荆棘坎坷,是未必能走通的冒险之旅,但总有一种内心的躁动想要让我去试一试。
自小我的性格比较内向敏感害羞,常常在自己的世界里怡然自得,更喜欢安静。做什么事情自娱自乐,容易较真,喜欢问为什么。到了大学,离开了父母,努力去适应环境,想要改变自己的处事风格,努力在与外界的互动中寻找奖赏。硕士毕业后进入残酷真实的社会后,才了解到这个世界真正想要的你是什么样子,社会制定了成功标准,而整个体制也在一点点要把你塑造成一个具有狭隘价值观,对上进拼搏努力的年轻人的设定自愿满足的人,而这时的我却不想再就范。
叔本华说,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所以,必须承认,我的选择中有一种厌恶世俗的逃避,对现实不满的反抗,对自由的追求。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功利心,希望没有物质需求的压力,摆脱轮回之苦,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生活。但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一种妄念,是和财务自由一样迷人的概念,实质上,都是我们用来缓解焦虑,掩盖欲望的说辞。
内心渴望逃避个人逼仄的生活而进入客观永恒的思维世界,就像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人渴望逃避喧嚣和拥挤,去到自然中享受宁静。欲望与现实的矛盾,观念与行为的冲突,造成了内心的焦虑,不快乐。
爱因斯坦在《探索的动机》中提供了一个种更积极的学术动机: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cosmos)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各人都把世界体系及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支点,以便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内所不能找到的宁静和安定。
一种单纯的动机,是去享受认知的乐趣,寻找简单与规律,探寻本质,纠正生活中的迷信,突破人类的局限。是的,我不想也不能忍受愚蠢,但同样意识到事物的复杂性,有太多的未知让我们手足无措。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再如何深思熟虑,也不能忽略偶然性和自由意志的作用。再进一步,其实学术的目的已经不重要了,去做你认为重要的事情即可。
人的意义就在于可以选择与其他任何人都不一样的权力和能力。这是一种内心的呼唤,一方面反抗外界的规训,另一方面寻找和谐的相处方式。豁达一点吧,不要那么在意未来如何,人生轨迹的神秘和突然也许才会让你爱上生活,关注当下更容易获得幸福。想一想毕业后我也许又会超出更多人对所谓合理性故事线的期待,做公益,搞艺术,学哲学,创业万事皆有可能。生命的活力无问西东,任其逆熵之旅,在混乱中寻找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