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优评奖的季节,连教学楼的走廊里都游离着或大或小的纠结。
或许预期很美好,但却因为各种因素使预期的“好成绩”大打折扣,甚至与理想中的结果擦肩而过,比如英语四级不达标,比如宿舍卫生不合格,抑或是因为一个多少有些争议的加分项……结果相同,各人的反应却不同——或哀婉,或激烈,或含蓄,或直白,不为别的,只为自己预期中的那个“优秀”。
让自己更“优秀”本没有错,只是大家似乎误解了“优秀”的真实含义。人们往往更习惯于将“优秀”外化为卷面的分数、纸介的证书和外界的评价,却独独忽略了“优秀”最本真的载体——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所得如何,所学为何,恐怕不是一纸证书或一个分数所能说明得了的。想来,不论是求学深造时的面试,还是职场谋生中的竞聘,一堆二维的平面证书远不如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的更直观、更实在。
忘记听谁说起过的一个故事,一个研究生毕业后想知道决定自己人生走向的到底是学历还是能力,于是在找工作的时候,只是拿了自己的高中毕业证去参加竞聘和面试——结果可想而知,与白领自是无缘,他最终只是寻得了一份酒店服务员的工作。他因抱定了从零做起的决心,所以并未自恃清高,而是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每一项事务,凭借自己的吃苦耐劳赢得了领班的一席职位。在之后的一次工作中,一个外国友人团到访,在无人能招架的情况下,他以一口熟练的外语成功接待了前来消费的顾客,惊艳一众同事。加之之前的工作努力、管理有序,很快便升得酒店的大堂经理。之后的情况不得而知,但能肯定的是,他的职场空间肯定不止于此。
故事很励志,反思很深远。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人将所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之后还遗留在身上的东西。思来想去,觉得能留在身上的东西大概有二,一是为人的准则,一是学习的能力,只要二者皆存,说不上无所不能,却也至少能够从容应对复杂境况的变迁。
一直记得读研期间导师写在实验室黑板上方从不曾擦去过的一句话:先做人,后做学问。做人尚在学问之先,况且相比于由学问衍生出的分数和证书?
当你把精力更多地用在自身的积淀与完善,当你有足够的实力去支撑内心的自信与强大,那么,你便不会被困扰在诸多的“得失”之间。也正是这些东西,是别人无论如何也强争不去,外界因素亦干扰不了的。
走路时一个小小的踉跄会让我们更用心地看清以后的路,恰如经历中的一次小挫折会让我们更警醒自己以后的付出——恰恰是一次次的跌倒才让我们站得更直,走的更远。
若从这个方面来讲,你或许真的不必苛求自己很“优秀”。